在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记得是在秋天。一天,我们学校音乐老师找我,要我到办公室去一下。办公室里有四五个我从没见过的人。
“这个男孩子基本符合你们要求的条件,你们先看看,我再去找那个女生。谢天曦,这是北京戏曲学校的老师,来我们学校招生,我推荐了你,好好的配合老师,我马上就回来。”
“同学,叫什么名字?”“谢天曦,”“多大了?”“十二岁,”“喜欢唱歌吗?”“喜欢,”“把你最喜欢唱的歌,唱一遍。”
“公社是颗常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的瓜,瓜儿连着藤,藤儿连着瓜,藤儿越壮瓜越甜......。”
“嗓音不错,音域很宽,来做几个老师要求的动作。”
劈叉,后弯腰,原地转圈儿,倒立.....,“硬了些,估计难练出来了,不过这孩子天生一副好嗓子,我看就这样吧。”
就这样简单,我和女同学伍品洁被戏校同时录取了。
因为父亲在农场改造很少回家妈妈拿不定主意,结果耽误了没去成戏校。否则很可能京剧界又会多一个角儿。
爱唱,到了下乡插队的时候还真的派上用场了。
记得是在69年,全国各地掀起学习样板戏运动。记不清怎么挑选的,我被选到旗里的样板戏学习班参加学习排练样板戏,春节的时候要给旗里的贫下中农演出,还要辅导各公社派来的学员,学习普及板戏。
我的唱功比较好,形象也凑合,学习班领导让我主要学唱沙家浜的郭建光,其他唱段也要学。
时间紧任务急,革命加拼命,一个半月,大家基本都能凑合的唱了,接下来是没白日没黑夜的排练折子戏。
开始分了三个剧组,一个沙家浜,一个红灯记,一个智取威虎山。我被安排在沙家浜剧组演A角郭建光,同时还要兼任智取威虎山剧组的B角副官,后来因为人员水平实在不行,只能撤掉智取威虎山剧组。
离春节还有十几天,准备上演的折子戏也彩排完了,接下来就是政治审查。旗里来审查的除了旗委副书记、付旗长还有武装部的政委,审查组组长是武装部政委。
审查那天,领导们的家属也来了不少,旗影剧院坐了差不多一半人。先审查的是沙家浜,剧组把演职人员的介绍分发给每位领导。那时候不管填写什么表都有家庭出身一栏,我如实的写上“历史反革命。”
大幕拉开,(第二场,转移)郭建光上场,扫地、擦汗、瞭望阳澄湖,右手扶左手胳膊肘,迈八字步,走向舞台中央,锣鼓点儿起,京胡伴奏起,郭建光唱: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全凭着,劳动人民一双手,画出了锦绣江南鱼米乡......。
我从小就是人来疯,看见人多我反而就来劲。那天我的感觉特别好,嗓子也打的开,看到有领导在前排就坐,我演的特别卖力气,不时的有掌声响起。
第四场智斗,没我的事儿,我偷偷的在二幕边看到几位领导交头接耳的在谈什么。接下来,我估计各位看官也知道该发生什么事儿了。
审查结束,所有演职员都集中的舞台上,等待领导的讲话。武装部政委军人作风,上来开门见山:“总体还说的过去,就是英雄人物还塑造的形象不够高大,李玉和演的太过于软弱,缺少英雄的霸气,郭建光绝对不能交给一个历史反革命的子弟演,这个角色必须换人。”
“领导,目前再也找不出比他演的好的演员了,您看是不是将就一下就不要换人了。”“绝对不行,找不到演员就不要演了,不演也比让历史反革命子弟在台上侮辱革命英雄好。”
就这样,在样板戏学习班领导的再三请求下,我被改唱沙家浜里的刁德一,还要在幕后替演郭建光的本地演员唱郭建光的唱段。
样板戏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因为演过的原因吧,我还是挺喜欢里面的一些唱段,不过有些人把它说成是红色经典我还是不赞同。
汪曾祺是《沙家浜》的编剧,他曾用八个字为之定论:无功可录,罪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