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小时,所有心思放在了完成一份网师作业,结果只写完教材分析、学生分析和教学目标及其重难点的确立,写到了5929个字。预习题和教学过程设计在脑海里还没有成型。
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这样安定从容地、沉浸式的备课。
为了写教材分析,再次读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等相关的背景材料,同时翻阅了五年级下册整本书的教材,根据一单元的阅读要素,寻找“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在整个小学阶段,是怎样的设计。反复阅读文本《祖父的园子》,理出自己的解读,再参考其他资料的解读,最后形成文本的细读。在根据年段目标和单元目标,将文本进行取舍处理,变为教材。
我又再次阅读了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情感特点、个性发展特点及其学习特点等方面的资料,综合我们学校学生的实际,写成了学生分析。
为了准确确立理想课堂的三类目标,再次翻阅了书籍,看了几篇案例的写法,对标《语文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单元分析、文本解析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我校学生特有的知识背景、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思维,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角度,确定本课目标如下:
A类:
1.能够独立识记“蚱、啃”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晃”,了解“晃”两种读音的不同意义,会写“蝴、蚂”等14个生字,硬笔楷书,规范美观。
2.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学习查阅并浏览课文相关的资料获取信息。
B类:
3.想象课文描写“我”在祖父园子里的生活情境,体会“我”在园子里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
4.学习综合运用多种学习策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C类:
5.初步感悟园子的精神意义。
6.感受萧红语言新鲜自然,率真稚拙之美,产生阅读其他作品的愿望。
从落实有效框架的角度来看,目标的精准直接决定后面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效度,怎么重视也不过分。因为自己理解能力的限制,我不确定自己的目标定位是否真的精准,需要到教学实践中去检验。很遗憾自己没有教五年级,这边要求用《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中的有效教学框架做第一单元的教学设计,借班上课也来不及。
今日看起来作业进步很慢,效率很低,其实通过这样的备课,我重温了那些早就应该烂熟于心,实际上并非如此的《标准》与教材体系,以及关于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的知识,去尽力弥补自身学科专业知识的不足,这样算来倒是收获多多。
沉浸的五个小时,对我来说,只是借备课这件事,磨炼我自己。我自认为不是一个聪明的人,更需要下笨功夫去做一些更加专业的学习,方才对得起自己内心对教育、对孩子的那份热爱。
沉浸做一件事情,是一种很确定的小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