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号拾遗发了篇文章,《最好的教育就是拼爹》。
许多父母趋之若鹜,给孩子报兴趣班,不想孩子输在起跑线。拾遗君批判了这种行为。
指出启智计划对儿童未来的成绩毫无帮助。
想起姐姐家妞小赛。
四五岁就上兴趣班,识字班、小提琴、英语班、拉丁舞班等等等等。
记得有次,姐姐开车,车上还有姐夫和小赛,还有我,一块儿去玩儿。
路上,屁大点儿小孩儿,能把商店门头很长的字念出来。
我惊到了,她爸妈满脸光。
小赛很早就能读书。后来喜欢看各种漫画。
然而,真正到了该识字的年龄,小朋友并没有比同伴多优秀,稍微难认一点的字,她都会记错。
有次,小姑娘让帮她搜首歌,说是葵依琳唱的。
开始我也没在意,觉得唱歌的明星好多,我不认识正常。
后来我哭笑不得地发现,是蔡依林。
小赛早早地上辅导班,学英语,学字母。
上学小学后,基本的拼音她学不会。老是跟英文字母混淆。
直到现在,小姑娘上初中了,每次玩我的手机,都需要把输入法调成手写的。
后来听一个英语讲座,老师说,孩子字母和拼音混淆并不是普遍现象,只是一些孩子拼音学得不牢而已。
小提琴课半途而废,拉丁舞课无疾而终。
虽然孩子上了很多辅导班,但是小学以后学习成绩很糟糕。还是基本的学习态度有问题。
问题出在哪呢?
拾遗君说,控制是最坏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一流父母做榜样,做更好的自己,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做为俩孩子的妈,看见这些,觉得要马不停蹄地进步才可以,孩子上不上兴趣班倒是其次的。
可是身边的孩子都辗转于各个辅导班,得有多强大的内心才能心安理得地做异类呢?
新东方名师王江涛老师的《学好英语这本书就够了》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一直认为:每个人的一生,福气其实是固定的。
上天是公平的,在它为你关闭一扇门的同时,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古往今来,世界各地,高官富商们似乎过着令人艳羡的生活,但个中甘苦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其实并不值得羡慕。
他们最羡慕的,往往就是普通人的平淡生活。
如果有了这种心态,对很多事情是有好处的。
如果家长从内心里不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学校和老师不再以所谓的升学和成功来区分学生,
孩子们的逆反心理就会大大降低。
做父母的,对孩子的要求是有一技之长,能养活自己即可,是不是自己和孩子会轻松很多?
父母做好自己,言传身教下,孩子怎能不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