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在一个论坛看到一篇文章,文章的作者是一个连续考研的同学。为了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学历,这位同学坚持考一所985院校的研究生,为了增加录取几率,他放弃了本科的历史系,选择了比较冷门的哲学系,但是连考了三年,还是没有成功。在朋友、家人的劝告中,这位同学有点动摇,考虑要不要先找份工作再说,或者换一个一般的学校考研,但是内心又不甘心。在文章中他写到:“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甚至问自己,像我这么平凡的人,是否还需要理想?”
一个人应该怎么办,我并不能替他做决定,因为每个人的路,归根结底终究只能自己走,但是关于平凡的人需不需要梦想,说一些自己的观点则未尝不可。
平凡的人需不需要梦想?我觉得是需要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其实不是梦想,是别人眼中的自己。
真正的梦想,应该是追求发自内心热爱的东西,是内生导向,不依附外在的。是“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而不是“我要成为一个别人眼中怎样的我”。
上面说到的连续考研的同学,在他看来,考取985院校的研究生,取得一个好的学历是他追求的梦想。但是一份985院校的研究生学历,是他内心真正热爱的东西吗?
其实,有谁会发自内心地热爱一张纸呢,只是想要这张纸背后的东西:能够让自己在别人眼里更优秀,能够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机会。选择冷门的哲学系,也不是真的热爱哲学,而是为了增加录取几率。说到底,还是为了别人眼中的自己。
依附于外在,把别人眼中的自己,而不是内心深处真正热爱的东西作为梦想来追求,痛苦、迷惘是难免的。虽然一个人实现梦想,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和欣赏,但这只是实现梦想的客观结果,但并不是支撑一个人实现梦想的动因。
事实上,真正能够让人持续不断地坚持下去,杜绝三分钟热度的所谓梦想,都是发自内心的热爱。
很多男生年轻的时候,都有一个吉他梦,我在大学时也不例外。在刚上大学,刚刚从繁重的高中课业中解脱出来的时候,我们班很多同学都玩起了以前没时间玩的、没钱买的吉他。我还记得刚买完吉他时兴奋的心情,学基本的乐理、忍着疼痛按弦、练爬格子,幻想自己捧着吉他,在心爱的女生面前唱一首《南方姑娘》。
但是过了一两个月,我和很多同学一样,都放弃了吉他,手上连茧都还没磨厚,没有学会《南方姑娘》的弹唱,只会弹简单的小星星、天空之城,但是却很少再拿起吉他。后来,我发现,其实自己买吉他,并不是真的喜欢吉他和音乐,而是为了表现,但是又迟迟没有表现的机会(为什么不了了之,因为没有女朋友啊,┬_┬),所以最终不了了之。
后来我们七八个男生里面,只有两个男生坚持了下来,一个是以前钢琴弹的好的男生,有基础,比较好学,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对音乐的热爱。还有一个就是在练吉他期间找到了女朋友,为了唱歌给女朋友听,就更加努力地练琴。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发自内心的热爱。
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毛姆写了一个为了学画画、抛妻弃子、离家出走、历经艰难困苦的股票交易员。这个人物的原型就是与凡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的保罗·高更。
保罗·高更早年在海轮上工作,后又到法国海军中服务,23岁当上了股票经纪人,收入丰厚还娶了一位漂亮的丹麦姑娘。可是高更在自己的35岁时辞去了银行的职务,致力于绘画,38岁时与家庭断绝了关系。后来为了追求灵感,又把自己流放到塔西提岛,和土著人生活在一起。
虽然我不赞同这种为了梦想抛弃家庭的行为,但是却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发自内心的,不依附于外在的梦想,能够给人带来的力量。
其实,真心热爱的的梦想,不仅能够解决三分钟热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还能够让人感到发自内心的幸福和满足。这种发自内心的幸福和满足感,能让人不受到外在环境变化的影响,从而更专注于梦想本身。
就像只是为了想出风头学吉他的人,即便学会了吉他,没有观众就会影响积极性。而真正热爱吉他的人,一天不弹吉他就手痒,哪管有没有观众,弹得比只想出风头的人好,也是自然的事情。
其实不管多平凡,我们都需要梦想。只是我们需要问自己:我追求的是梦想,还是只是别人眼中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