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军训的时候突然想到,马伯庸曾经讲到段子的创作要素有谐音异读,预期违背等等,这些都要求段子的创作者能同时站在观众对这个段子的预期之内和创作者希望营造出的预期之外看一个段子,以检验这个段子的质量,那么段子手在看到一个段子的时候会被逗笑吗?
然后就联想到之前看过的刘谦在北影的讲座的视频,讲到魔术师在看魔术的时候是不会感到惊奇的,因为他们知道魔术背后的手法,而他们有一次魔术师聚会一位巴西(存疑)的魔术师用一种独创的手法表演完一个魔术时,在场的人都感到惊讶。可当这位魔术师打算分享他的手法时,一众魔术师都捂起耳朵“我不听,我不听”,因为在了解了这种手法之后,他们仅有的惊奇也会消失。
还是前段时间,在当当扫书的时候,本打算买本《看不见的城市》。后来仔细想想不应该仅仅因为书名而没有确切理由去买一本书,就放弃了。后来看到一篇讲卡尔维诺写作《看不见的城市》目的的文章,印象中大意是卡尔维诺是想让读者迷失在他所著的城市当中。那么他自己能体验到迷失其中的感觉吗?能,也不能。能,是因为正是他能体验到这种感觉,然能让读者同样迷失其中。也不能,是因为他实际上是能感觉到这样会让人迷失,而不是迷失本身。除去部分以自己经历或他人经历改编的作家,想来大部分作家从阅读中体会到的快乐是少于读者的,原因就是如此。
后有《长江图》,前有《一代宗师》,在我们看来每部电影都是讲述了一个故事。可看过两版《一代宗师》的观众应该知道,同样的素材经过不同的剪辑,完全可以是不同的故事。《长江图》也一样,在访谈中导演提到,前期拍摄的素材在成片的过程中经过了多次试剪,每次所表现的故事不完全相同。所以我们可不可以认为,在我们看来,是故事被拍成了电影,而在导演和剪辑师那里是素材描绘了故事。
所以我觉得在创作者和受众之间广泛地存在着一种联系,创作者通过创作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而他的受众通过接受这些作品来感受创作者的想法。这过程中有“惊险的跳跃”,就是在第一段提到的,创作者从创作角度到目标受众角度的转换。这直接决定了创作者和受众联系建立的成功与否,也就决定了作品的成功与否。
参考:
1.刘谦在北影的讲座 刘谦“骗人的表演艺术”北影讲座完整版—在线播放—优酷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