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也没有那个想法,把书摆放起来装逼,我买的书也没有全部都看完,为什么会买?是因为当时需要,以及当时喜欢,还有就是为了今后要看。有些书,一旦错过了,就很难再想起去购买,因为书名都可能会忘记了。
我也没有指望书给我带来什么自信和荣耀,我只是喜欢而已,有这个爱好罢了。想到在寂静的时候,温暖的太阳时,可以随手翻一本喜欢的书,静静埋在文字里,那就是美妙和享受。
可我身边爱阅读的人太少了,几乎没有,让我没有地方可以共享和倾诉,只能在心里默默的坚持。像我这样嗜好书的人,如今不被看好,还会遭到多种打击和冷水,徒增自己的苦闷和烦恼,难以有人理解我的心和想法。
为什么大人教孩子的时候说:你要好好的读书,将来要上个好学校。一旦离开了校园,进入了社会生活以后,态度却极大的改观了?没有了鼓励,没有人说:离开了学校,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学习是一辈子的。没有再鼓励学习了。只有鼓励挣钱,挣钱。只有讨论谁家的孩子赚了多少钱,条件搞得多好。我真的为这个世道感到悲哀和不幸。
这么多年,一点一点积攒的书本,却成了他人眼中的废物,废纸,人也成了另类。心中苦闷得很。
可知,我在书中找到的享受,找到了黑暗中的光明,找到了颓废时的力量,找到了痛苦时的慰藉。可知,我在书中认知社会、国家、世界,找到共鸣,提升自我的思考能力,自我价值观的认知。才有一个向上的我呈现,才有一个积极和不屈的我,才有一个内心有力量勇敢的我。没有这些书,那样今天比较通达的我。
没有一本是我要扔的、丢的。他们曾经吸引我,日日夜夜的陪伴我。他们是多少人的心力付出,他们也是具有灵性的存在。把他们扔了,就像把一个人抛弃了。我做不出来这样的事情。
虽然时代进步了,想要看的书下载到手机就可以随时随地阅读。资讯的发达把书淹没在大海一样,可我仍然喜欢捧在手里,放在桌上的感觉。在文字底下划线、标注,还有摘录,都是一种投入和享受。摸着纸张,看着白纸黑字,感受作者的心要舒服一些。我不喜欢现在的掌上阅读方式。
一个家庭的长辈,只要求小孩子上学要认真,用心,不要求年轻人多看书,多学习,自我也没有这样的要求。所以,理解、认知、沟通、思想上的差距就被时间拉大。看上去,好像没有什么不同,没有什么影响,而时间能说明结果。
中国的大多数家庭,只停留在最基础最根本的生存生活上,只要能满足最基本的生存生活就足够了,剩下的就是钱创造的物质条件。没有对生命有什么更高的追求了。因为没有那个认知,也没有那样的氛围。所以出不了什么科学家、发明家、学者、教授等真正有学识有德行的真人才。
大城市稍微好点的是上班的人,会挤出一点时间看看与工作相关的专业书籍,也有比较文艺范的人看看文学作品。目的是啥?目的就是自我进步,自我丰盈,自我填充。谁说,学校里教的知识足够令人在社会上拼搏了?足够令人坦然面对生活上的所有问题了?足够从容、广博的认知生命了?远远不够。
德国、日本、法国等这些国家,可以到处看到阅读的人。地铁上、咖啡馆、公交站、商场里等。下面是世界各国读书排名数据,可以明显看出,我们国家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差距有多大。
中国人均阅读量4.35本;日本40本、韩国11本、法国20本、以色列60本。
联合国对世界500强企业家读书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的数据:日本企业家一年读书50本,中国企业家一年读书0.5本,相差100倍。
相关国家每年人均购书量的数据:以色列64本、俄罗斯55本、美国50本,而中国平均每人每年购书不足5本。
要是每个家庭都鼓励和提倡阅读,那么家庭的矛盾就会减少,文明、认知力和创造力将大大的提高,也将推动堕落的人走向拼搏!影响消极的人走向积极!给疑惑的人带去通达!一个人影响着一个小圈子,一个小圈子,影响着一个大圈子,大圈子影响着一个小群体,一个群体影响着国家。国家的快速发展,繁荣和昌盛,跟国民的素养和思想认知是离不开的。家庭的幸福和谐,也是同步存在。别把学习给予在校园,而是自己。
你今天影响了别人,有一天,别人会影响到你的子孙后代。给出什么,将返回什么。
读书带给一个人的影响:是心的宽度、厚度、深度。
我真心希望当今的年轻人,不要以为已经知道了很多,有了电子产品就让自己松懈,不要自己工作了,为人父母了,就不用再学习了。更要学习!为自己!为孩子!为幸福!为了繁荣昌盛的国家贡献一点力量!为了悟生命!为追求真理!不然,遇到事情之后,将会像行尸走肉一般,像蒲公英一样的漂泊不安,过着迷惘茫然、抱怨的生活,没有“根”,没有力量。
水尘子
201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