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要2022年,你要是问我2021年最深刻的记忆是什么?
我会毫不犹豫的回答:可口可乐在这个夏天“杀疯了”!
今年欧洲杯开赛后,球场外热度最高的话题,从球星八卦成功变成了“金主爸爸”和“他的小甜甜”,前有一波操作C罗使可口可乐损失225亿,后有可口可乐教科书式反营销,惊的整个资本市场“倒立洗头”。
这场大瓜让可口可乐再次破圈,也让无数“猹们”至今还在思考「C罗做得对不对」?「可乐能不能喝」?是「C罗挪走可口可乐」还是「可口可乐踢爆了C罗」?
众矢之的,既是蜜糖也是砒霜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论可乐有没有害,就一定要谈谈可乐的诞生。
回顾19世纪晚期的美国,那时“秘方药”盛行,作为成本低廉,成分中甚至包含酒精、致幻毒品和毒药的药方,秘方药成功被宣传成具有神奇效果的特效药,使聪明的商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许多人也因此看到商机,都希望通过售卖捞一笔油水,药剂师约翰・彭伯顿也是其中之一。他先后发明了三重肝丸、姜油水、柠檬柑橘万灵药和其他一些名字早已为人们所遗忘的秘方药和饮料,但效果却不尽人意。
直到70年代,彭伯顿发现了古柯碱和咖啡因这两种神奇的物质,由此而成功研发了一种服用方法简单,兑水即饮的治疗吗啡依赖症的糖浆。
但因为一次店员懒得打水,顺手将手边的苏打水与糖浆混合在了一起,令人惊奇的味道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门,可乐雏形就此诞生,这种好喝的药物气泡小甜水也开始入大众视野。
然而人们逐渐意识到可乐当中的古柯碱对身体健康危害极大,甚至在后来它还被列为一种新的毒品,除此之外提供咖啡因的可乐果中也被发现其中含有致癌的亚硝基化合物。
所以,1906年可乐剔除了当中的古柯碱成分,1955年可乐又停止使用可乐果。
此后可乐多次修改配方,现在由水、糖、咖啡因、碳酸、磷酸、焦糖色这些物质共同组成。人们终于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喝到了爽口刺激的肥宅快乐水!
可乐无罪,肥宅万岁
可乐的快乐并没有持续很久……
1985年,几位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者,在全球顶尖医学杂志NEJM上刊登文章表明,研究者将精液与可乐混合后置于室温下1分钟,发现精子活性被显著降低,让可乐再次走上风口浪尖。
但是这里请注意“精子活性被显著降低”和“杀精”是有显著区别的!
可乐杀精这个谣言,直到25年后才被科学家们用证据澄清。
一项涵盖2254名年轻男性的回顾性研究表明:每天饮用1L以内可乐,不会降低精子质量;每天饮用1L以上可乐,精子质量有所降低但仍在正常范围内,且原因更可能归咎于被研究者的不良生活方式。
这里郑重打假,可乐杀精,纯属谣言!
不仅如此,关于可乐的争议和讨论还有更多:
#喝可乐会得尿毒症#
#可乐+味精=春药#
#可乐伤胃#
#可乐脱钙#
传言最凶的是可乐中的咖啡因、磷酸会造成骨质疏松,但真相是1瓶可乐中的咖啡因和磷酸远低于每日的风险标准值!
根据国际骨质疏松协会、美国国家骨质疏松协会:每天摄入300 mg以内咖啡因是可以接受的。而且世界卫生组织也表明,对于一位50 kg的成人来说磷的每日最大耐受量为3500 mg。
除此之外可乐中含有的磷酸、碳酸让它呈现酸性,PH2.5—3.4的液体从口腔到肠胃的过程中会使牙齿「脱矿」,从而有种涩涩的感觉!
碳酸产生的气体会增加胃的压力,让人腹胀、打嗝,但是如果只是偶尔喝这些问题都会很快消失
至于腐蚀肠胃就属于无稽之谈了,相比于能分解食物的强酸——胃液,可乐完全就是一个弟弟。
总之关于可乐的谣言千千万,大部分都比较夸张的,可乐本无罪,奈何锅太多!
「爽」和「病」真的只能选一个吗?
在众多黑锅中,可乐真正该背的只有一个——糖!
吃糖的危害是真真切切存在的,研究显示:每天喝超过1杯含糖饮料,约330 mL,差不多是一罐可乐的量的人肥胖风险比不喝的人高出31%;高血压的风险会升高18%;得高血脂的风险升高32%。
除此之外,一项纳入17万多人的研究发现:每天多喝1杯含糖饮料,冠心病的风险就增加16%,喝得越多,风险越高。
正因如此,WHO建议:每天摄入的游离糖不要超过50 g,然而一瓶500 mL的可乐中有53 g的糖,只要一瓶可乐下肚,这一天的糖额度也就超标了。
那如果经常喝可乐糖大量超标会怎么样?
一位名叫Fit George Prior的50岁大叔,曾亲身做了一个“每天喝10罐可乐”的实验,短短一个月,糖带来的危害十分明显,他的体重增加了约10 kg;体脂也从9%涨到了16%;
血压更是从139/77 mmHg升到了143/96 mmHg;除此之外,实验期间他还对糖上了瘾。
这里插播一条,不止可乐各种甜饮料其实都有着同样的健康隐患,「爽」和「病」真的只能选一个吗?
小孩子才做选择,大人不应该两个都要?
可以!
随着食品行业的发展,科学家们破解了「甜」 的秘密:代糖,这些糖的替代品拥有糖般的甜蜜,热量却比糖要低,甚至0热量。
1982年,使用阿斯巴甜的可乐,成为世界上第一款无糖饮料!
不用担心糖带来额外的热量,还能降低蛀牙、肥胖的风险。
现在,可乐之外的越来越多的饮料品牌也开始推出「无糖」版本,让人们有了更多的快乐选择,虽然代糖是否绝对健康,#人工甜味剂消费和II型糖尿病风险之间的关联#、#短期食用三氯蔗糖会损害人类对糖的神经和代谢敏感性#等问题现今仍需更多的研究,但和传统的各种甜饮料相比,无糖饮品确实是更健康的替代选择。
所以,这里再插播一条,可乐会不会导致糖尿病,主要源于可乐里的糖对人身体的影响,也就是说不要盯着可乐不放,只要你吃太多糖,糖尿病就会向你磨刀霍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