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学习了亲子关系相关的书籍和课程之后,都谈到一个话题:对孩子无条件的爱。但是很多父母同时也很困惑:无条件的爱和溺爱的区别是什么呢?
什么事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指的是父母不以爱不爱孩子作为教育孩子的一个交换条件。
相反的有条件的爱类似以下情况:比如对孩子说“你成绩不好,我就不喜欢你了”,“你要考100分才是一个乖孩子,爸爸妈妈才会爱你”,或者说“乖乖听话才是妈妈的好孩子,你要听话我就带你去动物园玩”。
还有类似的话:“你这么做是成心想气死我呀!”;“早知道你这个样子,我就不该把你生出来!”;“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做成什么什么什么了……”
所有这些都是父母以爱来交换孩子的“顺从听话”、或者用爱绑架孩子,让他内疚、害怕,接受父母的控制。
用爱作为交换条件的教育方式有以下的弊端:
第一,孩子学会的沟通方式是威胁式或者交换式,以至于在未来他自己的亲密关系和家庭生活中,他的沟通方式也是威胁和交换似的,很难取得婚姻和家庭生活的幸福。
第二,这种交换和威胁式的方式,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真诚的爱,因此,孩子既缺少爱的滋养,还经常有内疚的感觉,让他觉得自己不对、不够好,会让孩子在自信心和内在自我力量上面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他今后的事业和人生发展。
所以无条件的爱并不是放任孩子不加管束,而是不拿父母对孩子的爱爱作为教育孩子的交换条件。
问题在于很多父母从自己的原生家庭里,学会的方式就是用爱来要挟和交换,没有学会其他更多更有效的教育方式,因此不让他用爱来威胁和交换的时候,就没有其他招数了,没有招,只好不管,孩子怎样都可以,我只管一味地爱他,结果变成完全不管的溺爱。
二者根本的区别在于:无条件的爱不是没有教育引导、是不拿爱当做交换条件,其方式是父母出于爱、带着爱去教育引导孩子。溺爱是没有教会孩子意识到“我”与“他人”、“世界”的边界及有效的互动方式,错误的以为外面的世界是监护人营造的、以孩子为中心的样子,孩子做什么都可以,没有学会未来独立地与世界互动。
举例:孩子在外与同学打架,双方都受伤。
1、溺爱:
不管三七二十一,心疼得要死要活:这还得了!我们家宝贝疙瘩怎么能给人打成这样?领着孩子上学校说理去,甚至骂人去!上对方家闹去!老师怎么管孩子的?家长有没有素质?怎么把孩子打成这样?!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占了便宜就会说:“都是小孩子嘛,打打闹闹的很正常的,这有什么?真是小题大做!”
孩子从这件事的处理中,错误的以为未来的社会生活,人们都是这样对待他的,所以他不是骄横跋扈就是蛮不讲理,或者至少是不通人情世故,社会适应性差,没有办法独立面对自己的人生。
2、有条件的爱:
你怎么又在外面打架了?你对得起父母吗?我们含辛茹苦地把你养大,辛苦地工作供你上学,你看看你都干些什么?我们的脸都叫你丢完了,以后再打架就不要进门,我没脸当你妈,我不认你这个儿子。或者反过来:你看看没出息的样儿!给人打成这样!还是我儿子吗?!窝囊废!下次不打赢你别回家!我才没有这么没出息的儿子!
孩子在外面打架,打得受伤,本身内心就充满了愤怒,委屈,沮丧……这些情绪不但得不到宣泄、得不到父母带着无限爱的抚慰,而且也没学会怎么去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父母没有教给他方法,同时,还因此收到了内疚、自责,以及被父母抛弃的感觉,严重打击了自信心。
3、无条件的爱:
孩子打架回家之后,先不说什么,接纳孩子愤怒、委屈、沮丧的情绪,表达对孩子的伤势的心疼、表达对孩子的爱,处理情绪处理伤口,暂时既不责问、也不问对错。等孩子冷静下来以后,慢慢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了解事情经过,在这个过程中,分析双方的立场及矛盾爆发的原因、过程,同理心感受对方的情绪,并引导孩子找到下一次有效处理类似冲突的其他有效方式。
这样的教育方法,孩子完全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心疼,并由这份爱出发,产生对他人的同理心,懂得从自己的角度看别人以及从别人的角度看自己,同时学会了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有效方法。从这一次打架中,学习到了该学的东西,心智进一步成长成熟。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并没有一味的袒护孩子,也没有不分青红皂白地责骂孩子,而是通过耐心细致的分析,教育引导孩子,如何同别人相处,同这个世界相处。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出于对孩子无限的爱,这就是无条件的爱的教育方式。
无条件的爱,爱本身是没有条件的,而对孩子的行为的要求,是有约束有条件的,这个约束和引导,来自于社会的共同要求和规则,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任意妄为。
所以,区分无条件的爱与溺爱,根本上父母要学习的是如何在“不管”与“瞎管”之间,还有其他真正有效招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