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笔墨不读书
最近在读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传》。刚读了几章,就获益匪浅,深刻理解了什么叫醍醐灌顶,解决了一直困惑我的问题。书中写道:毛泽东很推崇徐特立老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方法。所谓“动笔墨”,就是不只是读前人的书,而且要经过认真思考和消化,把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写下来,其中包括对书中同意或不同意的地方。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才是高效的学习方法。
我从小就是一个很爱看书的人,什么都看。小学订阅的杂志《当代小学生》,我到现在还记得。我喜欢躺在床上,家里没有书桌,爸爸给我弄了一个二手的台灯,换上更亮的灯泡,我就躺在床上,任凭窗外是风吹雨打,我的心可太安静了。我读各种杂志,小说。从金庸的射雕三部曲,碧血剑,天龙八部,到水浒传,三国演义。我到现在都记得,初三的时候仗着学习好,白天上课读三国演义,英语老师也不管,只会过来给我合上书。晚上宿舍熄灯了,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读红楼梦,虽说读不懂,还是读的起劲。高中时期学习紧张,读的书很少。到了大学那可放开了,虽然图书馆书不多,但是对我也够用了。什么书都读,小说,历史,社科。国内作家的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穆斯林的葬礼,红高粱,茶馆,国外作家的基督山伯爵,红与黑,战争与和平。各种历史就更爱了,明朝那些事读了三遍,中国近代史,国史大纲。乱七八糟的传记读了一大堆,曾国藩传,毛泽东传,邓小平传。我记得当时有一个小本子,记录了自己从小到大读了多少本书,我记得是300多本。后面学习工作更忙,读的就少了,不过更感兴趣哲学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我特别喜欢王德峰老师讲的资本论。但是这些年读书的过程中我一直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我读了很多书,我却觉得自己进步不大,很多书读了就忘了。我自己写作也很差,不都说多读书写作会好吗?并且和朋友交流同一本书的心得,我并不能侃侃而谈,观点也少的可怜。
今天读毛泽东传,正好解答了我这个问题。原来是我的方法不对,我原来读书不动笔,动脑思考少,更没有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这也就导致了很多书读完就忘了。没有输出,读书的收获也就很小了。所以,我想利用写笔记的方式进行输出,整理自己的思路,这也是这篇笔记的由来。
当你有了心得体会,你读了很多书,有了很多体会,表达又是另一个问题。正好今天看了一个董宇辉的视频,说实话,他最近太火了。一开始我对他是不感冒的,我猜是嫉妒或者不服气,哈哈哈。大家吹的太厉害了吧,有那么厉害嘛?看了他的几个视频,包括读什么书,读书的顺序,观点和我不谋而合。但是他表达的太好了,我有一个评判标准,一个人表达的好不好,就看他说话引用古诗的效果,很多人引用古诗只会让人尴尬,但是他却不会。人家厉害咱就跟人学呀。读了书怎么表达?
一是读书时圈点勾画,多思考,采用电脑和手机同步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也就是毛主席的读书方法。二是根据时间,重点的先后顺序或者别的逻辑顺序自己讲一遍,然后再给朋友讲,先把内容讲顺。三是在讲顺的基础上讲好,行成语言风格。比如幽默风趣,深入浅出。我觉得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总结,讲一个核心内容总结一下,然后把所有讲的内容全部总结一下。
我想学习毛主席的读书方法,学习董宇辉的表达方法,不停的练习,每个人都能进步。我也希望我可以多读书,然后在这里不停的输出,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