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独自一人在公司食堂吃饭,不知怎的一个念头突然跳了出来“我在2017年的总结中着墨写了很多关于做了什么,没做什么,做的怎样的客观评论,但总觉得缺了点儿什么。”是的,的确缺了些东西。我行为上的变化,思想上的变化在之前的一篇总结中只字未提。就好比之前写的是一份简历,但从简历中是不能完整看出一个人来的。
对我之前的总结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看这一篇:又到一年回顾时-2017个人总结
那么2017这一整年,我究竟有哪些变化呢?
举几个例子,比如说文章开头提到的“一个人吃饭”。一年前,我是很怕一个人在公司食堂吃饭的,独身坐在食堂里,总有一种“我被小伙伴抛下了,我是被孤立的”感觉,仿佛坐在食堂的位子上,身边所有人都会在饭桌上嘲笑我:“看,她找不到人陪她吃饭”。因为这样,每天到午饭点儿,我都积极在微信群里叫人吃饭,我还特别怕独自吃饭时遇到认识的同事,若真遇到了,我会立马开口解释我为什么一个人吃饭,不管对方是不是关注这个问题。
但一年后,我已经不怕独自一人,甚至有些喜欢上了独自一人吃饭。能和伙伴们一起吃饭当然很好,可以相互交流,增添饭桌上的欢笑,没人陪伴也很妙,时间自己掌控,我可以利用吃饭时间,让大脑自由地发挥联想,构思写作素材,琢磨当下遇到的问题。
比如,一年前,在工作上一个电话,一条微信,突然的聊天,到吃饭的时间了等等,就能随时中断我手头的工作,注意力特别容易被打乱和分散。一年后,手机调成静音模式,所有微信群设成消息免打扰,工作没做完不回信息,必要时离开工位,远离电话,有选择性地接手机,做完当下的工作,再处理其他事务。按工作内容分隔时间块,而不是按时间分割工作。
比如,一年前觉得书价太贵,有免费电子版或是盗版书就没必要选择正版和原价书籍。书本要保持干净和平整,不敢划线,不敢折,更不敢撕了。一年后,有价值的知识就是要收费的,书是要吃透、读懂、运用其中的道理的,虽然字很丑,但不妨碍写出我的思想,虽然仍然不敢撕书,但不再“供奉”书籍了。
比如,一年前在任何公共场合,我不敢发言,即使是和朋友见面,也大多是坐在一旁听别人滔滔不绝。好听点儿的评价是性格内向,腼腆,文静,是个理想的倾听者。实在点儿的评价是思维混乱,肚里没货,自然吐不出墨水。一年后,我成了朋友眼里的话痨,怎么随便一件小事,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认真想想,嗯,讲得还有些道理。
比如,一年前,当我觉得掌握了一个知识,或是一个有价值的资源时,我恨不得把它藏的严严实实的,保持神秘感,别人窥不得一丝一毫,我和你之间玩的是零和游戏,我有你没有,这样我才比你强。一年后,我和你之间玩双赢游戏,我有好东西,我主动分享给你,咱们相互分享,一起成长。这不是因为现在的我有什么崇高的道德品质,而是基于两个认识,第一,知识是现成的,光知道知识并无法改变命运,只有当你运用这个知识来影响你的行为,进而不断在认知的影响下践行时,你才能够实实在在地改变。进一步可以推论,只有你自己的践行才能决定你的命运。第二,零和游戏是静态的,我默认我和你的能力差距是固定的,不会变化的。双赢游戏则不然,我坚信我的能力会随着我不断地践行而迭代提升,那么即使你在某一方面赶超了我,我还是能够提升其他的方面呀。有底气,有自信,自然不怕分享。
还有很多的例子,它们分散在我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我们总以为变化必须是巨大的,是要有质的飞跃的。但其实变化更多的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小事上,体现在你今日的行为和思想同昨日行为和思想的差异中。差异虽小却饱含着力量,就像一滴滴水滴,在时间的加持下,也可拥有穿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