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侄女在写作业,我闲来无事,顺手拿起她放在桌子上的语文课本翻了一下,这一翻让我吃惊不小。
竟然还能看到我上小学的一篇课文:《小蝌蚪找妈妈》。
我问侄女:“这篇课文好看吗?”
侄女高兴地说:“特别有意思。”
我细想一下,得知原委。
《小蝌蚪找妈妈》,这个故事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到现在已经快60年了,小蝌蚪已经找了60年的妈妈了。现在仍然是我们与孩子讲的经典故事。
经典真的是历久而弥新。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
现在重新看儿时的课程,拿起来仔细看了一下。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故事内容,情节,布局,及含义都很适合小学孩子。
内容完整,结局完美,配合一定的插图,给人美的感受,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感受是一样的,孩子也一样。
情节上跌宕起伏。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都经历了什么?最后是否找到了妈妈?这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引发孩子们读下去的兴趣。
教学上,我们可以让孩子分角色朗读课文,既锻炼孩子的朗读能力,就是孩子能够融入其中、体会感悟。
寓意那就是相当好棒了,
一是通过小蝌蚪找妈妈,不平常的寻找过程,告诉孩子们要不怕困难,坚持到底。
二是站在辩证思维的角度上,我们看到大鱼,乌龟,白鹅,他们对于蝌蚪妈妈青蛙的描述,都只局限在一个方面,没有整体观。所以教学上我们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整体意识,那让局部联系整体,不能断章取义。培养孩子的大局意识,让孩子的格局更开阔一点。
相信这么优秀的作品还会流传到,下个60年,也许6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