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传》---读书笔记7
时间真的是在飞逝,充电一次可以用三周的手环,现在感觉很快就要充电(估计不是电池问题),然而对这本书的阅读进度似乎没有太大影响---还是那么慢。
为DNA正名
真是滑稽,大名鼎鼎的遗传物质DNA居然在人们早期研究的时候,被当做“愚蠢的分子”,就是因为它简单而又单调重复的结构。
还好生物学家奥斯瓦尔德·艾弗里对肺炎双球菌进行的的深入验证,以及其他生物化学家的不懈努力,终于发现了DNA和RNA核酸化学构成,并在一系列严谨的实验论证后,确认了遗传物质的携带者就是核酸分子。
然而核酸分子的结构是什么样的?是以什么形式组合在一起的?这些在当时依然是个谜。而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来自新西兰的莫里斯·威尔金斯和罗莎琳德·富兰克林以势同水火的对立方式分别研究DNA晶体的B和A型结构。
富兰克林看不上当时的男权主义社会的习俗风气,所以拒绝和任何男性工作,更不可能给别人当助手,她要自己通过精通的X射线衍射法来解决DNA的晶体结构问题(当然富兰克林在学术上的造诣的确非同一般,尽管性格急躁,但前期如果没有她在DNA衍射精确图像的清晰捕获的基础,可能后续很难在核酸结构上有所突破,或者说延迟多年才能发现)。在之后的演讲中,富兰克林表示已经推测出了螺旋结构,然而却没有给出具体的解释。
又有名人登场!
生物课本上出现过的生物学家沃森和克里克大家都不会陌生。沃森在听过了富兰克林的演讲之后,与克里克分享了会上提出的DNA结构理念,此后,他们两人就开始尝试搭建解开遗传物质结构模型。尽管这个过程充满了各种艰难险阻,以及来自科研对手的步步紧逼。
转折点发生在沃森看到了威尔金斯在没有得到富兰克林允许的前提下,那张拍摄的异常清晰的DNA分子X射线衍射图片。而另外的助力来自于巡视委员会的一员将富兰克林的和威尔金斯的实验报告副本转交给了沃森和克里克,其中的动机和缘由我们不得而知。有了这些实验数据的加持,沃森和克里克成功构建出了完整的DNA模型,并于1953年的4月25日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了相关文章。
1962年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凭借发现DNA结构荣获了诺贝尔奖,遗憾的是,他们的“老对头”富兰克林女士在之前因病提早的离开了。她在生物学上的付出和贡献可能没有被大肆宣传和报道,但我们一定要铭记这些穷其一生推动人类科学进步的人,
坚持吧。
图片来自于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