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次来到扬州讲坛,距离上一次又过去了几个月。曹文轩老师也是一再推迟了来演讲的时间。
十年扬州讲坛,声名早已远播。每次来聆听都感受着专家的博大精深,感受着济济一堂的学习氛围。那份学习的热情从鉴真图书馆延伸开去,散播到四面八方。
我喜欢这样的氛围,喜欢学习着的姿态,心灵被滋养的欢喜。
就像此刻坐在这里,聆听曹文轩老师讲我们的生活为什么不能没有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的若干理由:
(1)确立道义观。
(2)营造审美境界。
(3)培育悲悯情怀。
(4)输入历史意识。
(5)激发想象潜能。
(6)强化说事能力。
(7)提升语言文字水平。
曹文轩老师在讲这七个理由之前,一开场就用他2008年创作的绘本《菊花娃娃》这个故事开始了他今天的演讲。
如果这一天你读了这样一篇小小的文学作品,我们不说这一生,也不说这一年,就说这一天——这一天你会不会觉得不同寻常,会不会觉得这一天你活得更纯洁一些,更有境界、更有质量一些呢?我们亲近文学这么多世纪,一代一代人都与它难舍难分,一定是有很多理由的。
理由之一:确立道义观
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转,必有道义的原则,必有道义的支持,而文学就具有培养人之道义的得天独厚的功能。当初文学作为一种精神载体,之所以被人类选择,就是因为人们发现它能有利于人性的改造和净化。人类完全有理由尊敬那样一部文学史、那些文学家,因为文学从开始到现在,对人性的改造和净化,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在现今人类的精神世界里,有许多美丽光彩的东西来自于文学。在今天人的美妙品性之中,我们只要稍加分辨,就能看到文学留下的深刻痕迹。没有文学,人类依旧还在混沌与灰暗之中,在愚昧的纷扰之中。没有文学,就没有今日之世界,就没有今日之人类。人类当然应该像仰望星辰一样仰望那些曾为他们创造了伟大作品的文学家。
毫无疑问,文学从一开始,就是以道义为宗的。若干世纪过去了,道义所含的意义,也随之不断变化与演进。但,它却也慢慢地沉淀下一些基本的、恒定的东西:无私、正直、同情弱小、扶危济困、反对强权、抵制霸道、追求平等、向往自由、尊重个性、呵护仁爱之心……。文学从存在的那一天开始,就一直高扬道义的旗帜,行之有效地抑制着人性之恶,给我们光,给我们热,给我们新鲜的生机,给我们健康的颜色……。
随着物质的日益丰富,人类在道义方面却每况愈下。人们的道义并没有随着物质文明的提升而提升,反而有堕落化的倾向。这会不断出现出尔反尔,背信弃义,尔虞我诈,诚信危机等世风日下的趋势。
越是强调现代化,越是道义每况愈下,世风日下,文学的力量大不如从前,然而文学的意义却越发重大。我们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文学——文学能够与其他精神形式一起拯救我们,至少文学能够让我们保持一份对道义的神圣回忆。
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直接的目的是道义教化。文学并不比他们逊色,甚至更具有感召力,文学张扬道义是天生的使命。文学娱教于乐,易于被人们接受。文学的精神溶解于每一个文字,平和地渗入人心,绝不强硬,更不强迫。凡文学必以道义为本,亲近文学,也就是亲近道义。
理由之二:营造审美境界
完善人的审美境界,有多种渠道,而文学是审美作用无法取代的。一个完人的精神世界,是由许多纬度组成的,这其中,审美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纬度。文学的根本性功能之一,就是审美,文学越来越在意审美价值。人们亲近它的一个很重要原因,也正在于它们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并能够培养人们的审美经验、提升人们的审美境界,使人生变成了情调人生。今日之人类与昔日之人类相比,其一大区别就在于今日之人类有了一种叫做“情调”的元素。而这种情调的形成,文学是立了头功的。人类有情调,使人类超越了一般动物,而成为高贵的物种。情调改变了人性,使人性在质上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人类摆脱了官能的刺激,有了精神享受,精神享受有了不可言说的妙处。天长日久,人类找到了表达审美的单词:静谧、禅让、恬淡、散淡、优雅、忧郁、肃穆、飞扬、升腾、圣洁、素朴、高贵、典雅、舒坦、柔和……
文学似乎比其他任何精神形式都更有力量帮助人类养成情调。“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山影里啼”……文学能用最简练的文字,在一刹那间,把情调的因素输入人的血液与灵魂。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泰戈尔、海明威、屠格涅夫、鲁迅、沈从文、川端康成……一代一代优秀的文学家,用他们格调高贵的文字,将我们的人生变成了情调人生,从而使苍白的生活、平庸的物象一跃成为可供我们审美的东西。
情调改变着人性,其意义和价值并非人人都知道。力量很少与美放在一起。我们都说一个人有力量,是因为这个人有知识,因为知识就是力量。这个人有力量却不一定有思想。情调当属美学范畴,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
举个例子: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主人公安德烈受伤之后,万念俱灰,亲情友情爱情,所有一切都完了,是什么力量拯救了他?不是国家民族的力量,而是俄国的天空、森林、草原,如同庄子说的是天地之大美拯救了他。
再举一个例子:你的祖父看到东方升起了一轮太阳,被感动你的父亲,看到这轮太阳升起的时候也会被感动,你看到了同样会被感动你的儿子孙子子子孙孙看到了都会被感动。
文学一直在热情而敏感地追寻着审美。一九六九年五月的一天早晨,川端康成悠闲地坐在夏威夷海滨的卡希拉·希尔顿饭店的阳台餐厅里,此时,明媚的阳光正穿过透明的玻璃窗,纯净地照射着在长条桌上整齐地排列着的玻璃杯。他那双看似无神、但其实非常敏锐的眼睛,似乎突然发现了什么,心中不免一阵激动:被晨光照射着的玻璃杯,晶莹而多芒,正宛如钻石般发出多棱的亮光,美极了。
早晨的大海显得安详而柔和。似有似无的细浪声,只是衬托出一番无边的寂静。
川端的手指间夹着一支烟,淡蓝的烟在他眼前梦幻一般地袅袅飘动。他被这突如其来的发现震动了,柔和的目光,再也不肯离开那“恍如一队整装待发的阵列”的玻璃杯:究竟有多少玻璃杯呢?大概有二三百个吧。虽然不是在所有杯底边缘的同一地方,但却是在相当多的玻璃杯底边缘的同一地方,闪烁着星星点点的光;一排排玻璃杯亮晶晶的,造成一排排美丽的点点星光。他的感觉里就只剩下了晶莹、美丽。当他足足地享受了早晨阳光下的这份美的馈赠之后,十分知足地闭起了双目。然而,当他再度睁开双眼时,他几乎是惊诧了:那些玻璃杯不知在什么时候已注上了水与冰,此刻,正在来自海空的朝阳之下,“幻化出微妙的十色五光”,简直迷人之极。
事后,他在夏威夷的那场著名的公开演讲中回忆了那个永不能忘怀的早晨。他对他的听众们说:这是我与美的邂逅;像这样的邂逅,难道不正是文学吗?
那个演讲的题目叫“美的存在与发现”。
川端一生,知己不多,东山魁夷是一个。东山在获悉川端自杀、惊呼“巨星陨落”的大悲哀中渐趋镇静之后,对川端的一生做了简明扼要的评价:“谈论川端先生的人一定要接触到美的问题。谁都说他是一位美的不倦探求者、美的猎获者。应该说,实际上能够经得起他那锐利目光凝视的美,是难以存在的。但是,先生不仅凝视美,而且还爱美。可以认为,美也是先生的憩息,是喜悦,是恢复,是生命的体现。”
文学去审美亲如手足。
我们今天的教育,只注重知识的灌输。现在的课堂教育,只是知识教育这一个维度,外挂了一个道德教育,审美教育是缺失的。
当年蔡元培先生提倡的德、智、体、审美、世界观,五大教育,后面两个没有延续。
审美教育应该贯彻到每一门功课中去。甚至于蔡先生,把审美上升到了宗教的高度,希望审美弥补中国宗教的缺陷。
而我们现在中小学课堂的审美只剩下简单的美术和音乐,还往往被主科目占用。
因为审美的缺失,给中国造成了很严重的社会现实。最直观的是建筑。
如今的城市建筑,如果将来写入历史的话,我敢说是不会被高看的。
人事是这样,那么乡村呢,乡村的农民用一生的积蓄建造的房子,两个字难看,三个字很难看。
有一年在浙江道路两旁的房子,我错以为是进入了穆斯林地区,那个房子顶上都有个大葫芦。
古代留下来的老房子砖墙很有沧桑感,但是乡村的农民不这样看,他觉得砖露在外面不好看,要抹水泥。抹了水泥还不算还要贴瓷砖,瓷砖也有很好看的颜色呀,但是他不选,他选的是白色的长条的瓷砖。
我们到中小城市去看看,所有的厕所里面贴的都是长条的白色瓷砖。d你到乡村去看到的一座座建筑,就像是座座硕大的厕所。
有一年去北欧访问,看到北欧的房子,外面男女主人在刷墙,他们刷的是彩色的颜料,还可以换颜色。北欧政府规定,隔几年就要粉刷外墙还要换颜色。所以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北欧国家盛行童话作家,因为他们的建筑呈现给我们的就是一个童话的世界。
我们喜欢把大的空间留给卧室,殊不知巨大的空间是不能酝酿温馨感的。
我有一个朋友在人大,我希望他递交一个提案就是中国农村的相亲们如果盖房子,根据他们的经济状况给出相应的图纸盖出有美感的房子。
审美缺失还带来服装消费的不堪。我们中国已经成了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食品在中国人眼里成了青菜萝卜一样,他们有一个口头语说还有吗?在意大利法国等一些欧洲国家,路边有好多的包装纸盒,那些暴发户一下子买几十个钱包他拿不了,于是就把纸盒拆了扔在一边,钱包就用绳子一捆,奢侈品就成了这样被拎上了飞机。埃菲尔铁塔上有某某某到此一游。有高速公路上有男子下车撒尿。这些行为都是非常丑陋的行为,是被外国人瞧不起的。
一个人穿一身名牌不见得就有美感,有的时候看着还挺别扭,我们不知道颜色的搭配,所以说虽然是很名牌的衣服,或许和鞋子不搭,或许和裤子不搭。因为我们没有学过这方面的知识。
还有北京炎热的夏天,有些女孩子穿着超短裤,很短很短的,其实也不是不能穿,但是总要对自己的腿评估一下吧,看看是不是合适穿这样短的裤子或裙子。
思想,再深刻的思想,时过境迁,都可能衰变为常识,但只有一样东西是永不会衰老的,那就是美。千百年来,审美之所以与文学亲如手足、不能与文学有一时分离,也就正在于文学每时每刻都在发现美,从而使枯寂、烦闷的生活有了清新之气,有了空灵之趣,有了激活灵魂之精神,并且因这美而获得境界的提升。
人类现今的生活境界,若无文学,大概是达不到的;若无文学,人类还在一片平庸与恶俗之中爬行与徘徊。这也就是文学被人类亲近与尊敬的理由之一。
理由之三:培育悲悯情怀
思想、知识、审美、情感、教育都是文学的产物,没有情感的人大概不能算是健全的人格,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就是情感的产物。人们对文学的阅读,更多的就是寻找心灵的慰藉,并接受高尚情感的洗礼。十多年前,台湾联经出版社将有关我的评论文章收成一本集子,电话中我问责编书名叫什么,她说叫“感动”。我非常感谢她对我作品的理解。许多年来我的文学观就一直坚持着:文学是满足人们情感需要的一种精神形式。
天下文章千千万,感动是最好的文章。《红楼梦》中元春从宫里回来,没有看见宝玉。赶紧叫人把宝玉找来,元春把宝玉搂在怀里说,又长高了好些,说完泪如雨下。
《悲惨世界》中慈爱的主教借宿给冉•阿让,而冉•阿让却偷走了他的银烛台被警察抓住,主教却说这是他送给冉•阿让的,这时,我们体会到了悲悯。
当简•爱得知一切,重回双目失明、一无所有的罗切斯特身边时,我们体会到了悲悯。当祥林嫂于寒风中拄着拐棍沿街乞讨时,我们体会到了悲悯。当沈从文的《边城》中爷爷去世,只有翠翠一个小人儿守着一片孤独时,我们体会到了悲悯。我们在一切古典形态的作品中,都体会到了这种悲悯。
如今许多孩子已丧失了高尚行为的冲动。文学在挽救情感的缺失和弱化。
人类社会滚动发展至今日,获得了许多,但也损失或者说损伤了许多。激情、热情、同情……损失、损伤得最多的是各种情感。种种迹象显示,现代化进程并非是一个尽善尽美的进程,人类今天拥有的由现代化进程带来的种种好处,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情感的弱化就是突出一例,我们一般只注意到思想对人类进程的作用,其实,情感的作用与审美的作用一样,也绝不亚于思想的作用。
其它文类——比如哲学、伦理学方面的文章,一样是讲悲悯情怀的,但这些文章仅仅是让我们明白悲悯情怀的必要性,我们只是接受并懂得了一个关于悲悯情怀的观念。但文学作品——比如《呼兰河传》《边城》《卖火柴的女孩》,我们会在阅读这些文字时被感动,悲悯情怀会油然而生,我们会在对文学作品的无休止的阅读中,成为一个具有悲悯情怀的人。
理由之四:输入历史意识
文学能帮助我们记忆历史,而一个具有历史意识的人才可能是一个有质量的人。小说是最能满足人们将生活与艺术紧密结合之愿望的文学形式。以传记形式出现的对一个人形状的记载,实际上只能记载一些没有血肉的个人经历。安·莫洛亚说“正由于不可能对内心生活与表面生活进行综合,传记作者与小说家比较起来就失去了优势。”文学的使命当然不应定位在反映历史上,但文学因为留下了具体的情状,从而在客观上起到了使我们“可感”历史的作用。个人经验对于后人的生活与人生的启示,也是弥足珍贵的。
我作为教科委主编之一,参加小学、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看到有一套美国语文教材,它的全部文本都是美国的著名小说。这些著名小说按时序排列,一路读下来正好就是一部美国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其实是另一种历史课。
理由之五:激发想像潜能
我在中小学演讲时,总要问那些孩子们:“无中生有”是一个褒义词还是一个贬义词?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贬义词。但我认为这是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它是在回答这个世界是从何而来的。
无中生有的能力,大概只有我们人类才具备。也正是这个能力的存在,人类才拥有了今天这样一个世界。人类为什么进化了呢? 原因颇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人类有创造的能力。在文学长河中的游动与游戏,无疑就是对想象力的操练。多看一些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理由之六:强化说事能力
一个人应当有两大基本能力:说理的能力和说事的能力。
但在我们的理念里,说理的能力是很重要的,而说事的能力几乎就不被我们所意识到。一个孩子从出生,到进幼儿园,到上小学、中学、大学,全部的教育就是为了获得知识,就是为了培养一个人的说理能力。无论是苏格拉底与他门徒们的雄辩,还是孔子与他弟子们对话,都是为了操练说理的能力。沙龙、讲坛、聚会、广场,实际上都是说理的场所,人们被理性而征服。我时常看到,某些雄辩滔滔的博士生,一旦说事则显得十分的局促。依我之见,一个只会说理而不会说事的人,至少是一个索然无味的人。
文学除了抒情就是说事——说事是主要的。人们为了说事,而创造了文学。文学将说事变成了一种艺术,文学使我们看到,事与理具有同等的意义和美感。对文学的阅读,无疑有助于我们对说事能力的培养。对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从另一个高度来认识:阅读文学作品,是对母语的另一种感受,是接受母语的另一种熏陶。就理解汉语、体会汉语而言,阅读由汉语作为语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行为。汉语大概是世界上最长于叙事的一种语言,汉语的妙处和魅力,在叙事时显得最为充分。
理由之七:提升语言文字水平
无论是中国的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还是国外的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也无论是哪一时代的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都无一例外地将学习语文的目的确定为: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离开语言文字,讨论任何问题几乎都是没有意义的。
作家米兰昆德拉也从哲学的角度思考语言的问题,他写小说琢磨一个个词,一个个句子,因为所有的词都是某种存在状态和结构。比如《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对应的是重,不朽对应的是不朽的欲望,语言是思想的产物。
语言文字能力,是一个健全人的基本能力。文学作品使用了一切修辞方式,并且由于它的积极修辞态度,从而使语言的神奇与魅力令人感叹不已。文学课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获得和提高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途径。
我们需要文学,何止这七点理由?也许文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创造了一个能够让我们得以永生的世界。在那里,你在现实世界的缺陷得以弥补;在那里,你的灵魂得以自由;在那里,你摆脱了尘世的一切烦恼;在那里,可以梦想,并且感到梦想的诗意给你带来精神的快意;在那里,你追回了失去的一切,包括时间;在那里,你实现了你欲求实现的一切,包括你想成为世界之王。
(2018.11.24扬州讲坛,11.29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