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支持下的学习变革》学习体会
昨晚来自深圳南科大实验二小的唐晓勇校长,为我们讲述了2018互+计划暑期乡村教师研修营·信息技术提升班第一课《技术支持下的学习变革》,通过学习对互联网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节目开始唐校长播放了国际获奖动画短片《相似》,从中我们看到现实的教育正在扼杀学生的创造力,孩子们不喜欢上学。我们希望孩子有想象力,能够飞翔,但我们从小就禁锢了孩子们的思想,“你剪掉我的翅膀,却怪我不会飞翔”,我们爱护孩子,要为孩子们设计一些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接着两位小朋友与我们分享了自己借助数字技术进行的快乐学习,技术支持下的学习让孩子们变得非常自信、阳光和快乐。唐校长为我们逐一介绍了暑期信息技术提升班的主要课程,课程内容丰富、师资力量雄厚。通过一段视频,为我们分享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学习变革——南方科大实验二小的实践”,从中可以看到南科大实验二小掀起了一场数字技术支持下的学习变革,校园里处处充满了科技感。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面向未来,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未来需要T型人才、跨界复合型人才,既要有知识的宽度(思维广度),又要有知识的深度(专业深度)。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变化的世界:技术更新、知识裂变、全球化、大数据……我们需要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学习方式,我们需要培养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人才。这也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去适应、去改变,如何改变我们的教育?当下都在谈“互联网+教育”,也就是沪江的“互联网+”,互联网思维就是共享、链接、跨界、群体思维、个性化需求、共同体……先改变思维(互联网思维)再谈教育。“教育+互联网”,教育是核心,互联技术服务教育。两者都要理解,以开放的心态理解它们。
互联网时代是技术支持学习变革的时代,链接与学习,人与人的链接、人与课本链接、课本与现实生活的链接、课内与课外的链接、现在与未来、现在与过去……链接就是学习。“不要用自己的学识限制孩子,因为他出生在与你不同的时代”,“学生”、“老师”、“知识”、“学习”、“课程”、“技术”等都发生了变化,再也不能“一本书走天下”,现在这样的时代要求我们重新思考教育、重新设计学习。
6月30日,第二届中国STEM教育发展大会在深圳市福田区召开,STEM教育日益受到重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推进“众创空间”、跨学科学习、创客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着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唐校长通过一段视频展示了南方科大实验二小学生分组学习“美丽中国”统整项目课程的情景,整个活动技术所占比例很小,但没有技术的支持孩子们的学习不会这么精彩。统整项目课程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美术……”等所有的学科都融入其中,用“技术”去搜索知识、收集资料、创作、分享,我们看不见技术,但技术又无处不在。如果没有技术,他们对美丽中国的了解就不够深入,一些重要问题就很难解决,我们的学习就缺乏深度。
回归今天的主题:技术支持下的学习变革。在课程里面、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设计学习工具,比如“美丽中国”等课程里边要把技术工具设计进去,用它来解决什么?我们知道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新工具带来新思维。互联网技术以及软件技术首先是可视化的: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来了解,让学习、思考看得见,促进儿童的认知理解,让隐形的东西看得见。第二互动性:传统课堂互动只有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因为课堂人多很难实现真正的互动。有了互联网可以超链接,交互软件随时通过写作、语音、视频反馈,协作群体智慧,始终以学习者为中心。第三信息源:传统教学一本教材,静态的课本、静态的信息。有了互联网,多形态的海量学习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些就是新技术的作用。面对技术,支持者观点:技术引领学习变革——即时学习、用户化、学习者控制、交互、脚手架、反思等等。怀疑者观点:在学校使用技术的障碍——成本与可得性、教室管理、电脑不能教的东西、对教学的挑战、权威和教学、评价等。
技术促进变革。如二年级同学运用思维导图学习的收获;技术发展推动工作自动化(新工作不断产生),如洗衣工→洗衣机、抄写员→印刷技术、马车→汽车等;在教育领域。每一次媒介的技术革命之后,总能够诞生一些伟大的教育家:竹简成就了孔子、活字印刷术成就了朱熹。技术是沟通媒介,言语表达、交流思想观点;技术是脚手架,问题解决、提升理解、突破学习难点。互联网沟通技术:网络学习社区、社会化媒体、学习论坛、即时通工具(QQ、YY、微信等)、电子邮件、网络视频……网络沟通技术的运用拓宽了师生学习空间,让跨时空、跨区域学习成为可能。在线学习平台(课程直播):沪江CCtalk、百度传课,实现在线学习、资源共享、教育均衡。信息支架技术:可视化思维工具、情境探究工具、图表工具、搜索工具、媒体展示工具、学科教学工具……技术是解决问题的“梯子”,传统工具能解决就用传统工具,不能解决的就用现代工具。比如一种不认识的花,就可以通过百度,百度通过数据分析、比对就能知道。互联网学习工具可以延伸我们的思考,让学习可视化、让我们在真实情境中去发现,在互联互通中共享,多感官去感受,用沟通媒介群体智慧。我们一些教师可以零距离、零学习,用简单的技术工具实现丰富的学习过程,技术简单,学习内涵要丰富。
技术≠变革。仅仅有技术,无论它多么先进,都无法等同于变革。如果技术没有跟学习产生关联,没有作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技术再先进、设备再高档也没用,所以说技术不等于变革。
唐校长最后用一句话与我们共勉:行动就有收获,坚持就有改变!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行动”和“坚持”的确非常重要,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不去做、不去行动怎会有收获呢?做什么事情你不能坚持到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你又怎会有改变呢?我毕业于80年代中后期,那时连“电脑”都没听过,更别说互联网技术了。到了90年代末,学校有了电脑,自己啥也不懂,就一边向同事请教,一边自己摸索,慢慢地一些入门的简单的技术就掌握了,平时教学所用基本没有问题。如果你不去学习摸索,那一辈子也别想学会。正如清代文学家彭端淑《为学》中说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听完这节课我明白:信息技术对我们的学习有重要作用,能够促进学习变革,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但技术不等于变革,不能为了技术而技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和辅助,技术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作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唐校长的讲课很精彩,真的是收获多多,因为自己这方面的知识严重短缺,所以这门课程暑假我会一直坚持学下去,有时间再看看“统整项目课程”的回顾,争取全面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迎接伟大的学习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