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是真正的主体,我们注意到他不停地、不息地赋予天命,这个不息地赋予落实到人的身上,就是人的不息的超越。人不停地超越自我,开放出新的可能性,超越自己现实的局限,这是人的本性。但是我们普通人总是或多或少的低于环境,我们受环境的限制。圣人无入而不自得。
2.普遍性的人格就意味着不断地超越自我,不断从自我走出,发现他者,跟他者建立起最本质关联的这样一个过程。
3.“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即“道”;修道,朱子训“品节之”即分层次的展开,让他形成具体的社会规范,然后用这个社会规范来进行教化。
4.“君子之道四,而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5.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们首先要深深扎根于自己的此,只有真正扎根于自己的此,才能真正的鲜活地走向普遍性的人格。
6.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知仁勇。
7.“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不加反思就自然能做到的,诚之,是需要“择善固执”,择善需要“知”,固执,需要“仁”和“勇”。
8.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9.“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
10.“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是身始有,与自己完全处于一个状态的东西,“明”是对外物的一个了解和知道。“教”既包含了外在的教化,又包含了自动的自身的提高和教化。
11.诚是无中介的,是自由和自为(wei四声)的。你的心要在你当下的生活之中,在你应该承担的、应该感知的、应该体贴的、应该去面对的那个生活之中。这是诚。
12. 只有一个有自我的人才是诚者,一个自由的人才是诚者。而一个朝三暮四的小人,他之所以是一个朝三暮四的小人是因为他的自我依赖于身边事物的变化,依赖于欲望的变化,完全被欲望所奴役,被趣味所奴役,他对各种奴役他的东西都上瘾,他在各种奴役的过程中失去和迷失他自我。
13.《中庸》的最高命题“不诚无物”。物是向着“用”打开的,物能够充分恰当的实现它自己,是有一个限度的。
14.我们是真理性的存在,在之中这样一个存在样式是真理能够成为可能的一个根本性条件。对于机器人,关键问题是你如何能给一个不具有在之中这个样式存在的一个存在者赋予在之中这种存在样式,那你就是上帝,你要给他生命和灵魂。(机器人缺乏一种整体性的感知,他感受不到环境,他没有预见性)
15.举例子虽有局限,但至少能说明一种情况,避免空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