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现在喝不喝酒的人,都能随口说出几句劝酒敬酒的俗语,比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或者“一两二两漱漱口,三两四两不算酒”之类,这些劝酒词都在表达,喝酒就要多喝才算数,更有拼酒、斗酒的行为,以喝多为荣,以多喝为目的,就像电影《西虹市首富》里,沈腾为表豪气,请大家“踩箱喝拉菲”。
不过,这些可以说是酒桌上的陋习。追根溯源,我们传统的酒文化中,斗酒也并非我们现在看到的“吹瓶”模式。
秦汉之前,无酒可斗
斗酒,顾名思义,就是关于酒的比赛或者比赛喝酒。首先要说,在秦汉之前,斗酒是不可能斗酒的。
一方面那时候社会生产力不够发达,粮食果品还不够吃的,拿来酿酒就更少,所以酒很金贵,基本只有王公贵族才喝,而且一般还要在祭祀或过节的时候,普通人多数喝不起。
另一方面,那时更讲究“以酒成礼”,喝酒不能以享乐为目的,喝酒是一种仪式,是很庄重的活动,要守很多规矩。
例如《周礼》和《礼记》里面,对于酒礼的内容,可以说多到令人窒息,包括使用什么制式的酒杯,位置怎么坐,怎么举杯,甚至敬献酒时,用什么样的眼神表情都做了规定......我们之前也讲过,古代酒礼的复杂程度,今天可能难以想象。(参考:先干为敬不是先喝为敬)
尤其当时认为,商纣王是沉迷酒色,才酿成亡国悲剧,所以源于这种种理由,国家对酒,以及喝酒的管理很严格。酒只有少部分人能喝,不能多喝,更不能随随便便就喝。
要知道,西周就有令法,无论贵族平民,平时没事的时候都不可聚众喝酒,否则是要被砍头的!到了汉朝,也有“三人以上无故群饮,罚金四两”的律法。
这样一来,酒是基本没办法“斗”的,都老实得守规矩,不能搞事。况且平时甚至都没办法聚在一起喝酒,还要怎么斗。
唐宋之后,借酒斗才
要说真正有“斗酒”的概念,是唐宋开始。
经过漫长演化,曾经复杂的酒礼只留下部分精华,但酒的地位没有降低。到唐朝的时候,国泰民安,盛世繁华,饮酒之风大大盛行,酒更是成为文人墨客们的精神享受,此时说饮酒斗酒,更多是借酒斗才。换句话说,古人斗酒,主要拼的不是酒量,而是文化。
一来,要懂得和酒有关的文化,包括酒器,酒俗和酒礼等等。尤其是唐朝的时候,喝酒时特别讲究搭配合适且好看的酒杯,宋朝也发明了许多有趣好玩的酒器,不懂得赏玩酒器,属于不懂酒,也谈不上斗酒。而理解酒俗和酒礼,谈酒论酒才能有充分的“理论基础”,不落下乘。
历史上,诗酒从来都是不分家的,宋代词人晏殊也说,“一曲新词酒一杯”。文人们聚在一起喝酒,吟诗作对才是主题。这也是一种行酒令的方式。这个过程中,大家根据要求,自己写出诗词,也可以背诵他人的诗词佳句,或是对对联猜字等等,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而背不出诗词,或是对不出对子猜不到谜底,就要喝酒。
此时的斗酒,实际是“斗才学拼才华”。同样是劝酒词,李白说的就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是“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而宋词的一些曲牌名,就是文人墨客们,这样在酒桌上斗来斗去的时候确定下来的。明清时期,文人们还常常“出联(对联)斗酒”,留下许多千古绝对和才子佳话。
当然在一般老百姓中间,也有类似现在的“拼酒”。一般是通过猜拳、掷骰子之类的游戏,论输赢喝酒,来比拼谁的酒量更大。不过这种所谓斗酒,重点也是在以酒助兴,大家玩得开心最重要。
至于像现在一样,把酒搬出来就是一顿乱喝的事情,几乎不会出现。就算是要比酒量,也讲究个点到为止,如《天龙八部》里乔峰和段誉斗酒,为的是以酒会友,以真情相交。而大家不分缘由,盲目拼酒至烂醉,从来就不是可取的饮酒之道,更不是所谓的“酒文化”。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