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秋雨事件之后,多次看到一句话“我们今天在英格兰点燃蜡了烛,凭着上帝的恩典,我相信这蜡烛永不会熄灭。”(P139)这是在“血腥玛丽”对新教徒迫害时期,被判火刑的伦敦主教、80岁高龄的拉蒂莫勉励一同被烧的同伴时说的话。真信仰不可避免地会遭遇迫害,宗教改革的历史伴随着激烈的迫害。
在《不灭的火焰》,作者叙述了一段相对来说比较短的历史,着墨较多的是从马丁路德开始直到英格兰对不从国教者的大肆逼迫为止,作者非常巧妙地组织了浩瀚的历史资料,向我们清晰地展现出宗教改革的进路。宗教改革最为人所熟知的人物当属马丁路德,然而在这波澜壮阔的宗教改革史当中,马丁路德并不是个人主义的英雄,事实上,宗教改革早在马丁路德之前就已有征兆,同时也并不是以马丁路德为中心散发出去的,而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宗教改革在欧洲大地上不同的区域以非常不一样的形式展现出来,那么我们很有必要问的一个问题就是,到底什么是宗教改革?(p63)在不同地区不同的进路中,宗教改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首先回答什么是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的典型特征中,最为重要的是回答“如何得救”的问题,也即“称义”的问题,这是“使宗教改革成为宗教改革”的问题(p117),加尔文在回应那位鼓动日内瓦拒绝新教回归天主教怀抱的主教萨多雷托的时候说道,这是“我们之间最为重要、最尖锐的争议”,这也是马丁路德与那位伟大的希腊语学者伊拉斯谟之间最大的区别。宗教改革,撼动天主教教义根基的地方就在这里,如果我们真的关注生命最终的结局,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抵达天国?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单靠人的推理,而是需要诉诸理性的权威-即上帝的话语。宗教改革的另一大特征是,根据圣经建立清楚的教义,在关键的问题上秉承大公会议的精神,清楚地描述教义的内涵,而不是含糊其辞,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秉承宗教改革的传统,那么我们一定要准确地理解我们所信的是什么,这是真信心的前提。
宗教改革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呢?
宗教改革向我们展现出来的画面是“逼迫”,但逼迫是现象,真正的原因是,改革者因上帝的话语而受苦。宗教改革真正的起点是对上帝话语的正确理解。天主教的宗教大厦建立的主要立柱中,有很多内容其实是来自于对一些词的错误翻译,而在实际的宗教生活中更因人们对上帝话语的无知而导致众多的迷信,因为中世纪的教会语言是拉丁文,圣经所用的标准版本是拉丁文的武加大译本,民众甚至是很多神父并不懂拉丁文,这就是使得崇拜成为神秘的、形式主义的宗教行为。而促使宗教改革得以发展的最基础的工作是对圣经原文的正确理解。早在马丁路德之前200年左右,英格兰的约翰.威克里夫就组织人翻译了英文圣经,而他公开否认教皇解释圣经的权威,此后,每一位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他们首先着手的工作就是翻译圣经,马丁路德首先将伊拉斯谟编订的希腊语新约圣经翻译为德语,此后用比较长的时间翻译了旧约圣经;加尔文将圣经翻译为法语;丁道尔将圣经翻译为英语……他们之所以将翻译圣经放到如此重要的位置是因为,他们要让大众可以明白圣经,可以熟悉上帝的话语。其中,伊拉斯谟编订的希腊语圣经在宗教改革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着上帝话语的能力,新教徒得以有坚实的信仰根基,这使得他们面对风雨飘摇的境况时,得以坚忍到底。迫害是可怕的,时局也是瞬息万变,新教徒也并不总是知道在实际处境中如何做,他们一些实际的行动在今天看来或许有不恰当的地方,然而他们共同的特征是对上帝话语的看重和发自内心的对上帝的顺服。纵观宗教改革史,当改革者因对上帝话语的遵从而出于良心自由的缘故选择不妥协的时候,逼迫总是接踵而至,我们看到良心自由的宝贵和因此要付上的代价。发生在英格兰的宗教改革让人印象深刻,他们不仅经历了血腥玛丽的残酷杀害,同时也经历了持新教立场的伊丽莎白一世和詹姆斯一世时对不从国教者的大面积迫害,这让我们看到,君士坦丁式的进路从来不是上帝喜悦的国度建立的方式,改革者先驱们让我们看到的是,无论得时不得时,总要尊主为大,局势平稳时,加紧发展,局势紧张时,持守到底,而上帝的话语始终是我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