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水葱
早上在一个家庭教育群里看到演讲达人Prince Ea的演讲。
听到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以爬树的能力来评断一条鱼,它将一辈子相信自己是个笨蛋。
这个视频我曾经看过一次,当时让我感触很深,第二次看到仍然一样被那条鱼牵动着内心。
视频里的外国演讲者Prince Ea要控告现代教育制度,他说很多时候:我们不仅让鱼爬上树,还让鱼从树上爬下来。
演讲者觉得我们对孩子们整齐划一的教育,就像工厂里生产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是将无数个莘莘学子变成了机器人。
他强烈的控告学校谋杀创意和个体性。
并且质问:
你们知道有多少孩子变成了那条鱼吗?
找不到自己天赋所在,觉得自己很笨。
认为自己是没用的人!
当然这段视频来自一个外国人,但是演讲者所论述的话题和我们也有很大的关系。
简单的理解就是在我们的教育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
我们常常让孩子们去学习他们不擅长的领域。
我们要求他们整齐划一的都要打多少分以上。
如果学不会,我们经常说他们不够努力,说他们脑袋有问题,说他们不够坚持,说他们听不懂话。
大多数孩子把大把的时间放在他们不感兴趣的事物上。
但是我们却没有找到他们真正擅长的领域。
最终我们让他们的信心垮在不擅长的领域上,甚至等到他们发现自己擅长的领域时, 他们的信心早已被击退。
一个小孩子成长为大人,中间经历太多时间和事件,也接收了很多理念和思想。
这一切就像催化剂一样,决定着他长大变化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催化剂用的正确了,自然能长成一棵大树;用错了,可能就失去了正确成长的方向。
01
让鱼爬树可能有些夸张!
但让孩子在理解不了的领域里努力前行却是普遍。
在通往更高更难的路上,我们可以引领道路。
且不可把孩子放在大人的肩上背着他前进;或者在后边像赶牛一样鞭打着硬性前进。
个体差异是因为大脑发育领域不同,让孩子们出现了千差万别的个性。
教育者和家长要尊重个体差异,并根据不同的个体进行对应相吻合的教育。
记得女儿七月上幼儿园大班时,园里就开始学习10以内加减法,数的分解她听不懂,所以减法她难以理解,怎么讲都不懂。
我觉得她不理解就没有让她像别的孩子一样学那么多。
但是别的孩子能懂,她就在那个别人都懂自己不懂的环境里度过那一年。
到了学前班她理解起来还是很吃力。
我觉得等她逻辑思维发育到可以理解的程度就没有问题了。
但是这个阶段她是在否定中度过的,虽然我没有直接给她否定。
但是在幼儿园里,其他小朋友都会,她不会,老师讲课别人懂,她不懂。
到了一二年级,她的信心已经被消耗,每次遇到数学她就害怕,觉得自己笨,尤其是很认真的做完一道题却是错的。
这个时期的我很焦虑,也犯下了很多错。
我给她讲题时,常常不理解她为什么很简单的问题讲了很多次最终还是不会。
相信很多家长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所以我经常露出很无奈的表情,甚至发火。
可想而知孩子看到我的表情内心是什么样子?一定是更加否定自己。
我以为很辛苦的在帮助她,实际上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摧毁她的兴趣和信心。
甚至我总是盯着错误的题,盯着她的作业写错的地方。
越是督促她,反而越让她失去了自己探索的空间,越没有了自己思索的能力。
这个道理我懂,但是似乎外界又有很多东西压着我,似乎数学这个主科不学好,好多门槛都迈不过去。
后来我接受个体差异性,面对现有状态,从帮助孩子树立信心的角度出发,放下所有的外界压力和主观思维。
让七月慢慢的靠自己独立思考,慢慢的拾回丢失的信心。
我知道这个过程很难,需要慢慢去修复。
当看到孩子自己破解一个又一个题,哪怕是错的,我控制自己主观干预,控制自己说一些让孩子感到很丧的话。
我看到七月在自己探索通往数学王国的路,而不是像以前一样依靠我。
那种感觉就像以前是我背着她爬山,现在是她自己爬山。
孩子自己爬到高处是什么感觉?可以想象一下。
现在我常常想,对于孩子而言,最开始学某一项学科时,如果难度相当大,就先放一放。
可能这个领域在他的大脑里还没有打开,没有发芽。
千万不要过早的把她的兴趣给毁了,否则孩子可能一生都讨厌这一学科。
02
有时候我们真的可能犯让鱼爬树的毛病,我们不知道即将接受爬树训练的个体是一条鱼。
但过程会显现出这个个体真的不适合爬树,所以要擦亮眼睛及时调整训练项目或者调整训练方向。
而不是一味的对他讥讽谩骂或者惩罚和嘲笑。
有一部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讲述了8岁的男孩伊夏:
他觉得世界是充满了惊奇和快乐的万花筒,
他用一切他能够想到的方式和这个陌生的世界进行着交流,
同时也充分的享受着大地万物慷慨的赠与。
可是,这样的伊夏却是成年人眼中的问题儿童。
因为他的成绩不好,连续两次留级,在班上的排名靠后, 脑子里还充满了各种匪夷所思的鬼点子,总是打架或者闯祸。
后来忍无可忍的父母将他送往了寄宿学校。
和父母分离的生活让他感到失落和无助。
在新的老师仍然觉得他无药可救时,指责、惩罚、嘲笑和否定让他觉得整个世界都抛弃了他。
他放弃了唯一感兴趣的绘画,就在他的心接近死亡的边缘时,一位名叫尼克的美术老师走进了他的生活。
和以往所见到的固守成规的老师不同,尼克主张让学生们保留自己的个性和思想,自由的发展。
而不是像其他老师一样硬性的将自己的知识灌入孩子的大脑。
他从伊夏迟疑怯懦的眼神和行动中,从打满红色×的作业中,从充满想象力的画作中,尼克看见了一个似曾相识的灵魂,他意识到,伊夏是个有先天读写障碍和运动失调的孩子。
尼可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一点点地帮助伊夏恢复自信,提高了听说读写能力。
在和尼克相处的日子里,伊夏慢慢的成熟了起来。
尼克也看到了伊夏另外的天赋。
他在学校发起一场由全体师生参加的绘画大赛,伊夏在尼克的鼓励下重新拿起了画笔,在画纸上一点点涂下心中的色彩。
最后,比赛结果宣布,获得冠军的正是这个曾经无可救药的差生。
每一颗星星都有闪光点,你看到了一面可能就看不到另一面。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谁又会理解先天读写障碍和运动失调是怎么回事?
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成就一个人,也不要去毁灭他。
对于教育而言有些时候我们做了很多却不如什么都不做!
03
在小学三年级的必读书目里有一本书《窗边的小豆豆》:
讲述了二战时期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最开始小豆豆不听老师的话,上课总是影响老师讲课。
后来被退学,妈妈把她带到了新的学校-------巴学园。
巴学园里的小林校长却经常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个好孩子呀!
“巴学园”的教育方法与众不同,每一天的第一节课,老师把当天要上的课和每一节课的学习重点都写在黑板上,然后说:“下面开始上课了,从你喜欢的那门课开始吧。”
慢慢地老师就会知道每一个学生的兴趣所在,和他感兴趣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方法,然后因材施教。
小林校长的教育方针是:
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受到损害。
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品质”并让它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有个性的人。
不管是二战时期,还是现在,小林校长的教育方针都是那么让人向往。
04
我曾经在幼儿园的学前班体验过做一个月的幼儿园老师。
那里有一个很帅气也很淘气的男孩,上课在教室的后面可地打滚儿的玩耍,老师说的一切他都不在意,也听不进去,总是老师批评的对象。
有一天我也曾像小林先生一样真诚的对他说:其实你是个好孩子,是个很好的孩子,但是大家还没看到你好的那一面。
我本打算继续和他聊,可我看见在大家眼里什么都不在乎,只知道淘气捣乱的他,眼睛里竟然流出了泪花。
他说想抱抱我,因为一直以来没有人说他是个好孩子。
那个男孩的眼泪一直都停留在我的记忆里。
我想这个世界上应该有很多这样的孩子,大家眼中优秀的标准不一定是正确的。
为什么有一些孩子会那么一无是处,可能衡量的范围太狭小啦!
好孩子有些时候会越来越好,坏孩子也可能越来越坏。
取决于他们被外界衡量的标准以及对他们的认可和否定。
其实我想替鱼说一句:
不要费劲巴拉的让我爬树啦,把我放在水里我会畅游大海。
最后我想引用开头视频里的一句话:深入每一位儿童的内心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平等对待每一种天赋才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