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式电影一直以来备受中国电影届的质疑,看过姜文式电影的人出了影厅,要么是一脸懵逼、互相询问是否看懂,要么就是开怀大笑、大赞“姜文式”电影。不得不说姜文式电影一直延续了姜文风格深刻又幽默的特点,人物的对话,场景的设计中都暗藏着玄机,听懂这些话外之音需要的不仅是视听语言的高额理解,还需要对现实历史知识的储备和了解,简单地想看一个爽的话,完全不符合姜文创作的需求。
在我看来,姜文导演的北洋民国三部曲中首推《让子弹飞》,观看这部电影不下十遍,弦外之音每处都是,可供观影者解读的也都是社会投影,充斥着姜文色彩。什么是姜文色彩?片头字体的强烈冲击,直接夸张的血腥镜头,媚俗幽默的色情向镜头和玩笑,话特别多甚至像废话一样的台词,天空、高度、仰视、飞起来……这一切构成了姜文式电影。由于《让子弹飞》的经典镜头太多,今天只着取最后一幕姜文所扮演的张牧之在火车轨道边骑马,突然有一列被马拉着的火车从背后通过,听着看着火车上发出的说笑和人影,张牧之纵马狂奔追逐火车消失在了铁路拐弯的尽头。
首先从整个最后一场戏中的唯一对话来解析,“去上海还是浦东?”“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这样的对话看上去毫无意义,废话的嫌疑很重。可是仔细想想,张牧之和黄四郎博弈的鹅城之于中国难道不就是浦东之于上海的关系吗?《让子弹飞》里的鹅城喻示着中国,在鹅城里发生的每件事情就是中国当代或者历史上的完整写实,可又不能明示,容易落了下乘,只能以这句“ 上海就是浦东,浦东就是上海”来引喻。以此作为结尾,呼应了前文,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从视觉角度来看,那辆火车和背后站着的穿着师爷衣服的黄四郎都充满着隐喻。马拉火车本来是清王朝做下的荒唐事,到了民国还是改不了的恶行,与影初的汤师爷坐着火车吃火锅相呼应。张牧之,或者叫张麻子,他的几个兄弟跟他一起推翻了旧有权利的象征黄四郎,却背弃了革命去上海享受花花生活了,也还是坐着马拉的火车去的。最后张麻子骑马跟在火车后,在我看来更像是幻觉,而去浦东的马拉火车,寓意当政者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给以十足的讽刺意味!黄四郎有没有死,这说到底都很诡异,有人说他在碉楼的时候就把自己炸死了,那最后他穿着汤师爷的衣服出现在火车上怎么解释?有人说他有两个替身,自己还跑了,黄四郎说过他买了六个县的县令,而他被炸飞在树上时说兜里有五张上任书,所以结局去上海浦东了,细思极恐。究竟是恶势力混进了革命者的队伍还策反了不坚定的革命者,还是屠龙勇士变成了龙,革命者队伍内部腐化了,设也说不清楚。姜文想要表明的,不仅仅是想怎么推翻旧有权力,而且想到了推翻旧有权力之后会怎么样,他担心的是又会有一个权力出现,而这个权力很可能还是以前自己的战友。
最后的光线变得朦胧,声音也不再明确,连人影都和火车转弯消失在了拐弯尽头,我在前面提到过,这很大可能就是张麻子的幻想,他预见到了自己的革命还要走下去,因为黄四郎还没死,或者黄四郎又出现了,更大的可能自己的同伴变成了黄四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