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前段时间有篇火得一塌糊涂的文章《我今年36岁了,除了收费啥也不会》。文中一位大姐说“我今年36了,我的青春都交给收费了,我现在啥也不会,也没人喜欢我们,我也学不了什么东西了。”
就这么一句“除了收费啥也不会”,彻底刺痛了无数工薪阶层的心。
看到这位大姐的话,其实也触动了我的心。
我今年34岁了,事业单位,工作稳定,每天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
这份工作也还算轻松,工作中需要脑力的时候并不是很多,甚至有时觉得我们这种工作是不是随便找一个人培训几天差不多就可以上岗了。
古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也许就是因为工作不是那么费力,所以我才有一种恐慌感,觉得就像那个收费大姐所说的,如果收费站撤了,我还能做什么?
我开始觉得我也应该打破抱着铁饭碗养老的心态,开启终身学习模式,趁着年轻多打磨自己。
记得万维钢老师在《精英日课》中说到:这是一个需要通才的时代。
也许“什么知识到底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就错了。如果哪个知识都可能有用,那你最应该关心的其实你对什么感兴趣。真正的斜杠青年追求的不是简历上多几个斜杠,而应该是培养广泛的兴趣,把知识本身当成回报。通才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对付复杂问题和不确定的局面。
现在有几个问题需要自己追问自己的内心。
第一个问题是我现在学什么还来得及吗?
我想应该不晚。
万维钢老师在他的一篇日课中说:“什么“赢起跑线”,以自己家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会做小学二年级数学为荣,那是愚昧无知”。
其实,各人的起步速度不一样,长大以后比的才算数。年轻时候是个宝贵的尝试期,别糟蹋了。
东北大叔王德顺50多岁才开启自己的成名之路,摩西奶奶八十多岁才开始学习画画。
所以,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我是谁,我应该做什么。
“我是谁”,不是什么你夜深人静扪心自问问出来的。你必须尝试各种各样的事情,才能发现你喜欢做什么,你想做什么,你能做什么,你是谁。而且答案可以随时改变。
一年以前,我的一个同事在工作七年之后,毅然决定放弃这个在别人看来稳定的铁饭碗,重新返回学校读研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我很佩服他能重新开始的勇气,也许他这次是真的找到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你的梦想来得越晚,它就越值得坚持;你的梦想来得越早,你就越应该考虑换个梦想。
也许思考清楚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是一件艰难的事情,但是我始终觉得我们不应该放弃寻找那个喜欢的“我”。
记得曾经关注的一个公号中作者在放弃一份稳定的工作之后,没有着急去找工作,而是开启了一段自我找寻之路,寻找那个内心真正的自己。
当时对这个作者的行为还有点不解,现在我才知道,自我找寻之路是每个人都应该去做的一件事,我们每个人从哪来,我们是谁,我们将要去哪里都是我们应该去寻找和回答的问题。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内心喜欢的那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