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是一个物理老师
读《风中的纸屑》有感
周国平说:“事情对人的影响与距离成反比”,这和万有引力的定义有点相似,那么两者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周国平认为,事情离得越近,就越能支配我们的心情。显然这和引力不同,人与事是相互作用的两个客观对象,但是作用的效应是体现在人的心情上面,所谓的心情是主观的东西,而不是客观存在的人本身,这就脱离了物的关系,变化为客观与主观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度量吗?
如果把最终对心情的影响看作是一个心灵引力F,那么距离D是其中的唯一变量吗?显然不是,事情本身具有的特性可以作为质量M1,其重要性表明了质量的大小,而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反应,显示了人可以作为质量M2。这已经和万有引力定律很相似了,D与F成反比,和M1,M2是成正比吗?那么F和M1×M2成正比吗?乘法是什么?乘法不就是将一大堆东西按照被乘数的大小进行排列,乘数就是这些小堆的个数吗?如果把事件的特性划分成很多小点,人对每个小点都有反应,那么M1×M2也许是可以成立的呢。
周国平又说:“减轻和摆脱其影响力的方法是寻找一个立足点,这个立足点可以让我们拉开与事情之间的距离。”这就有点玄乎了。心灵引力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随意改变的,所谓的立足点似乎是人为的,也就是说,客观的人不能改变与事情的距离,但是心灵可以象孙悟空金蝉脱壳一般远离人的身体,但是并不是无影无踪,漂浮不定,而是有一个立足点。就像是草台班子一旦挂靠到某个单位的名下,就名正言顺了似的。依靠立足点,心灵便取得了质量M3,于是这个心灵引力就变化为M1和M3的关系。
不仅如此,周国平认为:“如果那个立足点仍在人世间,与事情拉开了一个有限的距离,我们便会获得一种明智的态度。如果那个立足点在人世之外,与事情隔开一个无限的距离,我们便会获得一种超脱的感觉。”
这不是在讲述人生,而是在说明物理了。有限的距离就是另一个角度,另一个心灵引力,多个距离就有多个引力,就像三点决定一个面,这样就可以通过多个引力来评估事情的本身,比如说计算M1的大小,结构,弱点,关键,影响力,等等,在这么多的数据面前,显然人就可以变得明智,因为有逻辑,数学在里面,人的感情不就有了依靠吗?
无限远的距离作用力为零,感受不到心灵引力,不就是超脱吗?
周老师用文学的语言讲述了物理的概念,实在是高明。当然周老师是个诚实的人,他说这些都是偶然的念头,而不是靠钻研学术得到的结果,这种偶然性不应该成为贬低他的思想水平的借口。对此,他在同一本书里面对此作了解释,似乎并不是针对我在此提到的问题,但是有点像逻辑的逻辑,数学里的艾舍尔的画。人不需要自证其罪,但可以自圆其说。
“偶然性是上帝的心血来潮,它可以是灵感喷发,也可能只是个恶作剧。可能是神来之笔,也可能只是一个笔误。因此,偶然性便成了一个既诱人又恼人的东西,我们能做到仅是---如果得到了神来之笔,就不要辜负了它;如果得到的是笔误,就精心地修改它,使它看来像是另一种神来之笔。就像有的画家可以把偶然落在画布上的污渍修改成画中的点睛之笔那样。当然,实际生活当中,修改上帝的笔误绝非一件如此轻松的事情,有的人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努力,而这努力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辉煌的人生历程。”
总的来说,周老师还是很看重这个偶然性的,虽然本来用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白的,他却说了一堆废话,而且言之有理。文学有时候就是锦上添花,云山雾罩的,让人看了有所感受,但又似懂非懂,这是他的功底。所以大师的话玄妙得很,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文学家是这样,自然科学家不也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