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递上辞呈的那天正值盛夏,内心毫无波澜,对自由的向往和寻求自由将付出的代价,我早已在内心的天平上反复称量,希惧正负相抵后等于平静。
坐在书桌前看着小院里的萧瑟景致,转眼已是初冬——我每天“自由”而规律的坐在这里看书、学习、写字已然半年。而今对于所谓的“自由”与“孤独”有了更深的理解。
曾经在职场中向往的自由,其实不过是能够摆脱职场的纷争、斩断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从各种考核压力中解脱出来,于是我们理所当然的会脑补出这样的“解脱”画面——阳光沙滩海浪、蓝天白云绿树红墙、焚香品茗抚琴、得一知己谈笑风生、看山长日短、品静谧岁月……
坦白说,这些确实可以成为裸辞后的日常,实现的难度系数不高。然而这些风雅之事也不过就是一个好看的“自由外壳”罢了,想要获得真正的自由、享受与职场截然不同的“归隐”生活,必须自问“你享受孤独吗?那种由外而内浸透到内心深处的孤独”——不是古诗词中那种家国情怀苍凉而雄壮的孤独、不是心有所念凄美惆怅的孤独、更不是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的孤独,而是:
当你的电话响起,接通后永远是营销广告;
你总以为家里没信号了,因为微信一整天都没有一条消息;
明明不是在闭关,却胜似闭关止语,有时可以一两天不说一句话,而这是常态;
做好了一桌热腾的晚饭,接一个电话后变成了“独居一人食”;
还有一种最致命的孤独叫:长辈催着你去找工作(曾经以为阻碍自己追寻自由的是职场,裸辞后才明白,原来还有一股强大的神秘力量暗藏其后)
当然,如果真的承受住或者说享受这份清冷的寂寞(还有身在南方冬天的家里舍不得开暖气的寒冷),那么总的来说,裸辞宅家的半年我收获的美好也不要太多……
最后引用“加缪”的一句话送给想要做自己的人:
“一个人到了30岁,应该要对自己了如指掌,确切知道自己有哪些优缺点,晓得自己的极限在哪里,预见自己的衰颓——做他自己。尤其是接受这些。我们会变得很积极。一切有待实践,一切也有待抛却。不再造作,但仍戴着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