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习惯延续至今,身边也经历过这样或者那样事情,几十年积累下来,从书中或者生活经验中汲取的营养,不但让我们的生活从容许多,也为我的写作事业提供这样和那样的素材。
清楚地记得小学阶段读过一本《山村女教师》,大意就是下乡知青毛玲玲被安排在乡村学校当一名代课老师,兢兢业业教学并且用故事的形式给当地的孩子们分享外面的世界,深受孩子和家长们的爱戴。最难能可贵的是女老师一直不放弃学习,通过高考离开了乡村。
这个故事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进入初中摆在我面前的只有两条路:通过中考改变命运;要么和小伙伴们一样相亲、结婚、生一群孩子。
那个女老师就像一个指路的航灯让我勇往直前,寻找到适合我的出路。
也许是环境的影响,家里有个优秀的姐姐显得我处处不如人,自卑、自大、可怜、可悲充斥着我的性格形成,一度焦虑不已。
偶然的机会我读了《被讨厌的勇气》,原来这一切都是我自身的原因,后来我尝试着改变、寻找自身的优势,慢慢成了现在内核稳定的性格。
后来的日子按部就班结婚生子,生活曾经一地鸡毛,第一次当妈妈没有经验,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尤其是孩子达不到我的满意除了责备就是打压,一度亲子关系比较紧张。
后来看了《爱的教育》终于明白,和孩子沟通还有这样的方式。慢慢地我改变和孩子的相处方式,亲子关系改变许多。
刚成家那会,大妯娌先入为主对我各种打压,虽然不在一个锅里吃饭,毕竟我的孩子在公婆家帮带,况且他们还住在一个院子里。
偶然的机会看到这样一段话:“尽可能把敌人处成朋友关系。”这句话让我醍醐灌顶,不就是利益关系吗?于是我利用工作便利之际,把一直没有工作的大妯娌安排在我们单位,并且只挂靠工龄、不用承包土地。
作为反馈,我的孩子在奶奶家借读7年,都相安无事,偶尔婆婆身体不舒服,大妯娌还主动给我家孩子做饭吃,顺利参加中考,后来学业还算顺利。
孩子成长过程中,我的阅读习惯一直坚持着,有什么读什么,喜欢什么读什么,毫无章法,不过是摘抄一些词、句、段落而已。
直到孩子走出校门,我跑完职场有大把可支配的时间,于是我尝试着开始在自媒体平台上码字,无论文笔怎样,从来没有断更过,那一摞摞摘抄本源源不断地提供素材。
写了一年碎碎念,我的欲望开始膨胀,再也不满足千字文,而是尝试写系列文。
从工作到退休这几十几年都在兵团生活,写作内容大多和兵团有关,记得写《军垦岁月》中上海知青按照政策让一个子女回上海定居,那一段时光于我是个空白,而《小巷人家》中男主人公在上海读书的那段时光给我启示。
除了写系列文,多半文章都是情感故事文,包含养老方面的居多,《儿孙绕心》给我很多提示,也借鉴了它的写法。
目前我的阅读不仅仅限于纸张阅读和电子阅读,还有听书,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
网络的发达,碎片化阅读更加便捷,某乎推荐的文章相对而言质量比较上乘,尤其是盐选专栏推荐的文章质量不错,内容和写作手法都值得借鉴。
人到中年人生开始走下坡路,余下的好时光有限,余生很贵,好好珍惜,继续阅读,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理智对待生活、书写有重量的文字,让自己的人生更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