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发酵将近两个月,王凤雅事件直到5月30号才算得上尘埃落定。在得知最后的真相后,陷入了必要的反思之中。
记得当初看到募捐的钱并没有用到王凤雅身上,而是用来治疗弟弟的兔唇,大部分人都选择了相信,我也不例外。现在很多人都在回忆,想着当初怎么就轻易相信了,许多人的理由是这样的:
“当初看着各大媒体都在转发,并且证据还挺充足的,没多想就相信了。”
不过在我的反思之中,证据充足是假,没多想是真。而所谓的证据,其实就是别人把陈年旧历翻出来,也不用去纠结前因后果,反正这件事发生了,并且有关联,那就是证据了。
而真相却狠狠打脸。嫣然天使基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杨美芹的儿子飞飞赴京治疗时间为2017年4月,费用全免。而王凤雅被诊断为眼癌的时间已是6个月以后的事情了,王凤雅家人未用善款为儿子治疗唇腭裂。
还是不过多提及王凤雅一家,毕竟他们那边已经尘埃落定,但五个团体的信任危机已经激化,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估计都得大眼瞪小眼了。这五个团体,分别是吃瓜群众、跟风群众、当事人、公众人物以及那些实践派。
很多人在追求真相的过程中,都忽略最重要的一点——为什么选择网络曝光?
这个问题本身并不复杂,但回答这个问题很麻烦,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了人性。这里并不多做阐述,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下前因后果。
我承认,很多人都是抱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去曝光一件事的。但他们大多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证据。上面也讲到了证据,但那所谓的证据,其实就是引诱别人往坑里跳,那不叫证据,那是陷阱!而出现这种把陷阱当做证据的原因,只能说发起人的思想独特和传播者的功不可没。
不知道你们意识到没有,当一件我们并不确认的事情开始刷屏的时候,我们潜意识会去相信这是真的。就像朋友圈里说两种食物不能在一起吃一样,虽然很多都很浮夸,但却有不少人人就是选择相信。为什么呢?因为真相往往隐藏在错综复杂的细节之中,但谣言却简单易懂。而人们都更愿意去看,去听,去想自己能整得明白的东西,哪怕是稍微有点不好理解的事物,人们都会皱起了眉头,到最后看着还是谣言简单些,就懒得去想对错,看着确实挺有道理,也就相信了。而别人也抱着同样的心态,最后演变成到处都是谣言。
究根结底,就是没想过这东西居然也要动脑子。最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现在去百度搜一个问题,你会很容易的接受它的答案,而不是一个个去思考、对比。因为你会觉得百度的就是对的,而不是去想百度的答案也是人提供的。
造成事情越闹越大的原因呢,也跟很多人喜欢翻陈年旧历有很大的关系。要知道既然是陈年旧历,也就是说联系性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它只是可能这样,而不是必然这样。
比如现在某个明星出了什么绯闻,就有各种陈年旧历被人挖出来,实际上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就凭他们一把嘴了。
说到这里顺带提下网络暴力,我记得去年九沟寨地震的时候,那个时候吴京正好《战狼2》票房大火,电影中的“爱国主义英雄”吴京成为全民新偶象。而随着九寨沟地震的发生,“英雄为灾区捐多少”也成了时下最受关注的话题,甚至有网友直接喊话吴京:“那么高的票房,那么高的利润,你打算分多少给灾区?”“你不为灾区捐一个亿说不过去啊!”......
我真的很佩服这些瞎闹腾的人,人家想捐多少是人家的自由,有些人倒是找上门“逼捐”了。什么不捐就是不爱国的言论,真的很想结识下提出这个结论的“哲学家”。
最重要的是,这件事情的牵头人,并不像以往的事件一样,提供充足的证据。这里我已经多次强调证据了,因为这件事情之所以搞这么大个乌龙,就是因为她自己都没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就急着把所谓的“证据”呈现在大众的眼里。往好的方向说,是自信,对自己的判断盲目自信。反之,就是不负责,以为在网络发表言论不用负责。
这种不追求实际证据,用自己的主观推测来判断一件事情真的是很可怕的。因为大众不会想那么多,他们选择相信这个网站,这个公众号,同样也间接地相信了你的结论,最后导致一发不可收拾。还有就是发现很多公众人物居然期待事情闹大,出发点就是闹大而不是解决问题!
请记住,出发点是解决问题和出发点是闹大完全是两个概念。凡是以闹大为目的的都不是想解决问题,而是借着问题炒作自己。也许有人不理解,不闹大怎么解决问题?确实,不闹大着实解决不来问题,这是必须要承认的。因为一件事情不为人知,那么对于其他事情来说,这件事就没有需要解决的紧急性。但是,闹大是闹大,解决问题是解决问题,请别混为一谈。很好理解的一句话,看出发点!这里我也不做解释了。
最后一点就是大众的盲目跟风还是一如既往。总是觉得经过微博某大V转发,某个大新闻网站转发的就必然是“真理”。可必须要知道新闻带有一些的性质。新闻它具有即时性,也就是说在发生的那一刻才叫新闻,过了一段时间也许就算不上了。所有除了那些收集过证据的新闻,其他的新闻都只是告诉你,有这么一个事发生了,具体这件事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还有待商榷。
下面是央视评论:
“一个三岁孩子的离世,让人叹息、揪心,但公众和媒体的注意力显然并不在此。事件曝出后,受捐者觉得委屈万分,后悔当初选择网络求助;而对于捐助者来说,虽然后来证明没有被骗捐,但很多人的内心深处恐怕对网络慈善的信心又少了一分。这样一个双输的结果,值得各方反思。
一些自媒体发文质疑王凤雅父母诈捐,将原本筹来救女的善款“挪用”去给儿子治唇腭裂,其“重要证据”仅仅是一个朋友圈截图:王凤雅母亲在朋友圈晒出的一组带儿子在北京某医院照就诊的照片。后经证实,给儿子进行唇裂手术的费用是由另外一家基金会资助,和给女儿治病完全是两码事。
一些网络事件,往往都是“结论先行”,人们根据一些信息的片段就得出结论,然后“义愤填膺”地进行口诛笔伐。这一方面固然需要有关机构和个人及时澄清,以正视听;但另一方面也要求广大网民擦亮双眼,在加入“讨伐”的队伍之前,先让理性“多跑一会儿”,追一追事实,等一等证据。而对于作为传播重要节点的自媒体,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在发声时务必慎重。
中国人从来都不缺乏善心,需要的是良好的慈善机制和社会氛围。这一起事件再次告诉我们,善心经不起一次次消费。唯有各方共同努力,在捐助者和和求助者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而这本身就是一种善,也是在为中国慈善奉献爱心。”
在并非大是大非面前,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错而不自知。而我便认为,一个人想要了解别人,首先就得了解自己。未来都将遇到很多事后想起来很荒谬的事情,而这不过是告诉我们,在脑子还能用下去的时候,就别想着偷懒,动动脑子,好好反思下那些本不该发生的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