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究竟为什么努力?好像有本书也叫这个名字,然而我并没有看过这本书,但是我却想说说,我,作为一个90后的个体,究竟为什么努力?
丹尼尔·平克在《驱动力》里说“做事的初心分为两种,一种是「外在」的,以利益为导向,比如富贵名利;第二种是「内在」的,就是发自内心地希望外界更好。”我仔细想了下,如果说让我真的去争夺什么名利或者大富大贵,可能我并不会获得什么动力,因为我本身就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那做事也只能是第二种初心了,只有我真心热爱了、想做某件事了才会坚持下去、才会做好吧。丹尼尔也认同了我的观点“只有内在目标才更容易长期激励我们的第三驱动力”。
而第三驱动力到底代表了什么,与第一、第二驱动力究竟有什么区别?
首先第一动力,生存本能。比如渴了想喝水,饿了想吃饭,这是属于生存本能。谁也不能阻止你不去这么想。
第二动力,奖惩机制。在生活中尤其是工作中,领导经常以奖惩机制来督促员工努力干活,干活努力、快、好的员工给予正向激励,干活不踏实、慢、效率差的员工给予负向激励,结果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干活差的越来越差,甚至没有动力去努力,“反正无论怎样努力都不如那些人”大概是这些人的心理写照。最终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干活差的员工最后可能会因为越来越差导致公司不得不裁员。
而第三动力带来的结果就远不同于第一、第二驱动力,因为第三驱动力的来源是每个人个体,谁也不能强迫,而且最后会带来内心的愉悦。其实每个人都有第三驱动力,比如工作,如果做的是自己感兴趣的工作领域,那么就算没有人要求你,你也会努力工作,努力让自己学的更多、会的更多。这就成了别人眼中“他那么厉害为什么还那么努力”,因为自己乐在其中。
说了这么多枯燥的概念性文字,我想说说题目,我究竟为什么努力?
如果说,我努力工作是为了赚钱带给自己更好的生活,其实我完全可以不用这么努力,因为钱够花就行(当然我在吃的花销上最大,因为我是个吃货呀~)。而实际,我每天早上五点起床、洗漱、历经两个小时的堵车路上班是为了能跟更多人交流、感受共同努力的快乐,这样既避免了我与社会脱轨(我一直认为家庭主妇很可悲),也同时让我在不断的交流合作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免得自己骄傲自大)。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质疑我名校毕业不考研却不觉得可惜的原因,因为我是真的更喜欢与人接触而不是与各种理论接触啊~
下了班以后,我努力的学习更多课程,也曾经为了课程作业去熬夜,而且课程的学费也都够吃好几顿饭的了,而我为什么还要努力?因为我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而且在与人交流中明显觉得自己的思维活跃让很多人羡慕,同时自己也会了解到更多新奇的想法,而我也就更有动力去变得更好~
关于小灶群,我一直觉得小灶群特别好,也一直在跟身边的人推荐。而大多数人都觉得“为什么花钱找罪受?”、“自己看书也可以成长、也可以获得知识啊~”,我只想说,小灶群里的氛围特别好,曾经因为偷懒就放弃了的我,后来也因为想获得班班的夸奖而回归、努力下去。每个人在这里都卸去了工作、生活中的伪装,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给予猫友们更多的关心,接触到更多领域的人,也可以获得更多的成长~(当然也许我未来的老公也在这里哦~嘻嘻……)
借用猫友们的话“一群人共同努力好过一个人野蛮生长”,愿我们越来越好~figh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