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1关于写作的两个观点

写作是修行。或者用修行的态度来写作。这是作家Natalie Goldberg在其著作 写出我心 里的观点。
写作具有疗愈的功效。难怪作家不仅教授写作还教授写作治疗。
作家结合禅修和书写开办 真正的秘密 写作营,认为写作和修行一样,要学会信息自己的心,以专注、创意和开放的态度,回到当下,洞察生活的细节,正视内心真实的模样。

读其著作共鸣的另一个原因是书里呈现出有的创客精神、有设计思维理念,这正是我所特别敏感的点。

写作是大业。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曹丕有劝服人们写作的另一宏大观点。从这个层次上说,人们在谋生的困顿当中,应该积极写作。

那些在平凡岗位上写出作品的人,值得敬佩。

已转给研究生,希望能有一些思考。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126772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TE1NzAwMw==&mid=2649669122&idx=2&sn=a403618dde030f6a6549071135a1fde7&poc_token=HIt5BWmj48I5d_ysoQfyrMUXfAEKb99chgml9k4w

卷首|在生活与命运里奔跑的“打工诗人”

“太阳落山许久了/他才把这家的活干完/攥着手里的钞票/掂了又掂/却掂出老婆孩子都笑的样子”

诗作《装修工》的作者是今年62岁的“微雨诗路”,吉林榆树人,退休前在副食店当营业员。他坚持每两天写一首诗,他想用最质朴的语言,去描绘东北最现实的生活。

近来,时常翻看手边的诗集《一个人,也要活成一个春天》,目光在这一首诗停留片刻,初看为那“笑”会心一笑,再看时咂摸出词句背后满是苦涩艰辛,烙上了一层平凡生活的底色。

菜农、小贩、厨师、快递员、流水线工人、牧羊人……诗集的创作者是他们,他们也是被书写的对象。写诗的场景更是不固定,菜摊前、玉米地里、车间中、送外卖的路上……这就是一部从生活里“长”出来的诗集。

[图片上传失败...(image-2d36e1-1761966513559)]

外卖诗人王计兵

这个春天,陆陆续续注意到外卖诗人王计兵出版了首部诗集《赶时间的人》,紧接着又出版了《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他的诗作《赶时间的人》拥有超过2000万的阅读量;打工人、写作者胡安焉的首部非虚构作品集《我在北京送快递》,记录了一个“底层”打工人的十年,展现了快递员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无尘车间》是作者塞壬走进东莞的工厂,在电子厂、模具厂、首饰厂等,与做工的人同吃同住的记录……

普通劳动者始终在创作,在等待被关注。他们艰辛生活于世,却身处背光之处。诗集《一个人,也要活成一个春天》的编者按中写道:希望这样一本突破惯例的书,可以打破固有的圈层,去尽力倾听那些长久以来被忽视的声音。

他们的创作远远不是“月亮与六便士”那样文艺,也没有停留在愤怒与呐喊层面,而是保留了生活本身的粗粝与尖锐、岁月中的孤独与困惑、难以避免的艰难与痛苦,更难能可贵的是对处境的理解与反思。

这一切,应该被看见。也值得我们重新去看见。

因为纪录片《我的诗篇》进入大众视野的“矿工诗人”陈年喜,这些年相继出版了诗集、非虚构故事集、散文集。还有很多像陈年喜一样的劳动者,在文学这条路上自觉书写,跌跌撞撞向前。

我采访王计兵的时候,问他为何要坚持写诗?他认真回道:“如果我们的生命本体是一种攀缘性的植物,文学就是那些架在地里的木棍、竹竿,支撑着你,让你变得立体。”

面对这样的回答,我怎么可以让“外卖诗人”这个标签继续贴在这个活生生的人身上呢?

陈年喜为王计兵新诗集的推荐语写道:“我和计兵都是在生活与命运里奔跑的人。他的诗很好地接续了‘风雅颂’里‘风’的内质,值得所有人接受它的吹拂!”

他们惺惺相惜,彼此理解。在《一个人,也要活成一个春天》编后语里,一位编辑引述他在快手上写诗的老爸的话,“他们懂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这就是最朴素的注脚。

对于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来说,文学只是一个出口、一条路径。但,足以给我们不变的启示——

在我们持续不断地报道普通劳动者、工匠劳模,以期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时,所有的出发点都应该是带着平视的目光,走近他们,去理解具体的、鲜活的、真实的个体。

作者:陈俊宇

来源:《工会信息》编辑部


典论·论文

曹丕〔魏晋〕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译文:

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誉欢乐也只能终于一身,二者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没有穷期。因此,古代的作者,投身于写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所以周文王被囚禁,而推演出了《周易》,周公旦显达而制作了《礼》,(文王)不因困厄而不做事业,(周公)不因显达而更改志向。所以古人看轻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阴,这是惧怕时间已经流逝过去罢了。多数人都不愿努力,贫穷的则害怕饥寒之迫,富贵的则沉湎于安逸之乐,于是只知经营眼前的事务,而放弃能流传千载的功业,太阳和月亮在天上流转移动,而人的身体状貌在地下日日衰老,忽然间就与万物一样变迁老死,这是有志之士痛心疾首的事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