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你的世界究竟是活的还是死的?
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是有生命的,甚至可能是有灵魂的,你如何对待它,它就如何对待你。而且,它竟然可以实现这样一个奇迹:即便你事实上错得离谱,它也总是能够向你证明你是对的。
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如果你是个好人,这世界就会对你好一点;如果你是个坏人,这世界就会对你坏一点。
若你能善待你的世界,你的世界大抵可以给人足够的善待;若你能宽容你的世界,你的世界大抵能够给你足够的宽容;若你是个认真生活的人,你的世界也大抵会认真地对待你。
活在未来的人一定比活在当下的人拥有更多的财富。因为所谓“投资”,无非是用现在的资源换取未来的资源。
真正的安全感其实来自对未来的清楚思考,而不是来自像房子、车子、证书、存款这种在别人眼里“实实在在”的东西。
18、你为什么看不到别人的好?
《超越感觉》书里讲到,人的出发点会影响思考与判断,人大抵要经历4个阶段:
1、你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
2、你不知道,别人知道
3、你知道,别人不知道
4、你知道,别人也知道
幼儿时,就是第一种情况,即你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这种早期的状态,常常会影响绝大多数人以后的状态,绝大多数人终生在第2和3阶段穿梭。根源就是处于第2和3阶段的人,着实见不得别人的”好“。
”见不得别人好“,这里的”好“是指整个状态,包括”变得更好“。
”见不得别人的好“,则是指”见不得别人的好处或好的地方“。虽然对方有不好的地方,但他同时也有好的地方。因为存在不好的地方,所以好的地方完全被否定、被掩盖,就是我们说的”见不得别人的好“。
处于第2和3阶段的人,总是不由自主地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不好“而不是对方的”好“上,放在对方的”错“而不是对方的”对“上。久而久之,就变成了”盲人“却不自知,这方面的元认知能力彻底被阉割,结果是永远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别人的”不好“上。对他们来说,也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舒服。
你在某个或某些方面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普遍承认,才可能真正做到心态平和。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你不必再主动费心去比较了。否则,你就像绝大部分人一样,不断把注意力放到”证明自己“上,并且常常”用力过度“,以致”姿势走形“,动不动就”演砸了“,还要花时间和精力躲到角落里”舔伤口“,或者”硬着头皮死撑“----都不是有利于成长的事。
无论如何,要把一切可能的注意力都放到自己的成长上去。这是我们的财富自由之路,事实上是通往任何”自由之路“的根本。
只有到了第4个阶段,才能知道你竟然可以从那些”原本你可能讨厌的人“的身上学到大量的好东西。
每当你发现自己正处于第2或第3阶段,或者在这两个阶段之间穿梭的时候,启动你的元认知能力,告诉自己:
不对。
我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之上。
我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别人的”错“和”不好"之上。
若我有空闲的注意力,可以去看看那些人哪里做对了,哪里做得很好,以便我吸收经验,获得成长。
当我们不由自主地与他人比较,最终发现当下的自己不是不够“OK”,在这样的时候,就要启动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告诉自己:
我们是“活在未来”的人,所以,即便要比较,也应该比较未来,而不是当下。
当下的任务只有一个:成长。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几乎是唯一靠谱的方法论。证明自己根本不重要,成长才重要,因为成长如果成真,证明就自动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