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十八洞村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所以,大银幕上烟雨迷蒙的梯田美得惊魂,盘山的乡村小路陡峭得叫人跃跃欲试,凌乱但在镜头下显得错落有致的十八洞村,远观真的是“小村故事多”。
如果拍一部纯粹的风光片呢?是担心纪录片的票房吧,所以,非要把可以当主角的绝美风景做故事背景,却又允许网络这样简介这部片名就叫《十八洞村》的电影:“故事以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为大背景,通过杨英俊以及杨家的几位堂兄弟在脱贫的过程中发生的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用诗意的电影语言描叙当下乡村居民的内心世界”,如此程式化的“中心思想”,结果当然是,我去看电影《十八洞村》成了包场。
电影其实很不错,除了导演有些贪心。导演难道不明白吧?哪怕长到2个小时,过多的枝蔓会让观众不知所措:你究竟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电影一开始,杨英连就在镇上大闹天宫,对手是他的女儿微微和未经他同意就成为女婿的小杨。小杨原本也是十八洞村的村民,100年前小杨的祖先为了水源跟全村人翻了脸,被赶出了十八洞村。杨英连反对女儿嫁给小杨,不是因为小杨穷也不是因为微微事先没有征得他的同意,解不开的结就是100年前小杨他们家已经成了十八洞村的敌人——导演想要表达,今天我们怎么安放乡情乡愿。
杨懒长得很魁伟,早年曾经到外面的世界闯过天下,帮人家察看矿脉。铩羽而归后变成了十八洞村最懒的男人,一屋子的垃圾,一日三餐靠去村里人家蹭。后来,导演让杨懒趴在满地的矿渣上失声痛哭,意思明了:让杨懒代表为了矿藏而破坏环境的人们,追悔莫及。
除此而外,外出打工导致夫妻分离、家庭离散,一病成为贫困户等等话题,导演都不肯放弃,以致,《十八洞村》显得形散。好在,电影的“神”没有散,这个“神”,就是国家“精准扶贫”的战略是怎么在十八洞村初见成效的。
要聚精会神地讲好“精准扶贫”的战略是如何在十八洞村生根开花的故事,并不容易,但是,《十八洞村》抓住了一个人物,杨英俊。
杨英俊,十八洞村杨姓一族的大哥,早年当过兵,练就了一手修飞机的好手艺,却不肯像他的战友那样用手艺先让自己富起来。对土地的一往情深,让杨英俊回到了十八洞村,精心耕种自家的3亩水田,还接手了村里人宁愿进城打工也不愿意耕种的七八亩地。进城打工的儿子生下的一个智障孙女小南瓜,让依靠土地和老伴腌制的酸鱼过得乐哉悠哉的杨英俊一家,变成了贫困户——好演员就是有这样的能力,像杨英俊这样的角色,由农民的儿子成长为军人,又因着眷恋家乡的土地由军人变成可顶天立地的农民,我们的银幕上不少见,哪一个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了?但是,王学圻仅用一场戏:听说自己被大数据测算为贫困户时,杨英俊由不信到疑惑,又由疑惑到不得不接受他不肯接受的事实,这个过程,王学圻演绎得丝丝入扣,坐在一个人的电影院里,那一刹那我激动得以为自己就要遇见银幕上独一无二的农民了,但是,导演的贪心让她将有限的笔墨用在了呈现农民远离土地以后给家人带来的无所适从,用在了表现新一代的十八洞村人开设网店来脱贫等等旁逸斜出的话题上,杨英俊这个很有可能成为最有魅力的农民形象,因为着墨不够,令人遗憾地没有站立起来。
如果砍掉一些枝蔓,把扶贫干部小王带着杨英俊去看那一片被矿渣糟蹋了的土地时、杨英俊恼怒、惋惜、欲罢不能的复杂心情能够表现得更加立体一点;把杨英俊拉杨懒入伙被杨懒拒绝杨英俊怒其不争的情绪再表达得饱满一点;让杨英俊留不住儿子跟他一起种地的无可奈何再体现得充分一点。最让人遗憾的是,陈瑾扮演的杨英俊的老婆,那真是一个好女人呀,导演却没有给足镜头让我们看到这一对农民好夫妻相扶相持的悠悠岁月……一个有可能留存于电影史的农民形象,因为导演想要的太多,与我们擦肩而过了。
当然,杨英俊能给我这样的印象,很大程度取决于王学圻的表演,这位老戏骨让杨英俊非常出彩。可是越是出彩,我越是狐疑:60多岁的王学圻身材还那么挺拔,我们的乡村里真有王学圻那样的农民吗?有或者没有,又有什么关系?成为类型片的美国西部电影,其中的男主角个个彪悍骁勇,真实的西部牛仔能是那样的吗?艺术与生活之间原本就有阶梯,可贵的是王学圻用自己的表演让我们信服,他就是农民。这样的好演员也愈加让我们对《十八洞村》没有做到尽善尽美,而深感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