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开始,首先要从最近读的《1Q84》说起。
《1Q84》是村上经历了30年多写作生涯之后,被誉为集大成的一部作品,也是他所有长篇小说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人物角色愈多,年龄层涵盖出生到死亡,写作手法包含写实和超现实,结合推理小说、历史小说、爱情小说于一身,是一部可以从多方面解读和欣赏的综合小说。
小说一共分为三部,前两部从男女主人公的角度叙述,后一部加入了一个他者的叙述。所谓的1Q84,实际上是1984年,Q代表着question,而这里有两个世界。1Q84的世界,有小小人,有空气蛹,有神秘的少女,有看不见的力量深处。天上开始出现两个月亮,“空气变了,风景变了。我必须尽快适应这个带着问号的世界。像被放进陌生森林里的动物一样,为了生存下去,得尽快了解并顺应这里的规则”。
在这个世界里,有一股强大的、看不见的势力,它们潜藏在你看不见的地方,窗外电线杆上的乌鸦可能都在为它们监护着你。有一个叫“先驱”的宗教团体,“先驱”的前身是一个主张社会主义政策的团体,他们与世隔绝,在自己构建的理想世界里,定制自己的游戏规则,它们有绝对的权威,也有让你绝对不能抵抗的使命。刚读时,让我不由自主地将其与乔治·奥威尔的《1948》对比,“小小人”就像是“老大哥”,每个人都被“小小人”注视着,而每个人也成为了“小小人”的眼睛。但读到后面,故事线索却引到男女主人公的人物命运上了。
男女主人公在小学时是同班同学,男主人公天吾,身材高大,成绩优异,被称为“神童”,不仅如此,体育方面也展现出了异于常人的天赋。而女主人公青豆,样貌普通,成绩普通,拼命地把自己掩藏起来,纵使没有任何人注意到自己,也毫无关系。唯一的交集,是一次仅仅只有两人在的教室,十岁的青豆紧紧地握住了十岁天吾的手,之后青豆猛地松手,留下不知所措的天吾。再之后,青豆转学,两人开始各自从未交集的人生。处于这个剧烈动荡、有如迷宫的世界里,二十年间连一次面也没见过,可两人的心灵,无论是少男少女时候的他们,还是三十岁之后的他们,都始终不渝地紧紧相连。
仅仅凭借着双手紧握的单薄记忆,二十年后的再次相遇,再次相握,所有不曾言说的话语,所有曾默默许下的誓言,都在顷刻间,聚合一处。其实在现实中,我很难相信,二十年间未曾相遇,见面时却能一见如故。是有多强的意念才能使两个人在一个时刻充满危险的世界,迈着虽小但从不停断的步子,向着对方紧紧相靠。
但在村上春树的小说中,一切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并有了最深的回响。
我是很笃定“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以及“十万小时定律”,但我觉得感情除外。感情并不会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美好愿景,更不会是,只要你付出了,就一定有收获。任何的科学法则都不能精准地计算情感上的得失,而情感这个极为感性的事物,是理性的法则无法计算的结果。
但我读完《1Q84》厚厚的三本书,拼命地期待主人公重逢的那幕,却发现,两人重逢只在第三部小说结尾处的小小篇幅。读者们跟着村上的兜兜转转,一页一页翻过,在最后,才看到两个人的终于圆满,他们一起跨过了1Q84的边界,回到真实的世界之中,也许还会有不定的因素,也许还会面临意想不到的挑战,也许新的谜团和新的规则正虎视眈眈地看着他们。但作为读者的我,看完小说的那一刻的内心也同样是圆满的。就如青豆所说“不管怎样,这里不是天上浮着两个月亮的世界。而且我正紧握着天吾的手。我们踏入了逻辑无能为力的危险场所,历经严峻磨练才找到对方,从那里逃出。现在到达的不论是旧有的世界,还是更新的世界,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如果这里有新的磨练,就再闯一次好了。不过如此,至少我们已不再孤单。”
所谓的”必有回响”,并不是要求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并不是要求所有的故事结局能像童话一样画一个happy ending。这里的“回响”,可能是一份记忆,可能是一次成长,更可能是在这一段感情经历中有了不一样的心境。
只有打从心里,抱着这样的想法,才能相信有下一次,相信天长地久,相信“永恒”这个奇迹。相信即使你遗忘我、伤害我、辜负我,我也能从伤口走出来,活出一个更好更美的自己。
由新西兰著名导演简·坎皮恩执导的影片《明亮的星》,是一部描述诗人济慈年轻时爱情故事的传记电影。片名《明亮的星》来自济慈写给芬妮的一首诗,诗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诗人的浓浓爱意。与其说是济慈的爱情故事,不如说导演拍的更像是芬妮的爱情故事。在影片中,芬妮成为了主导,而这个浪漫主义诗人却成了配角。
也许因为导演是女性的缘故,这部影片拍得非常细腻、温婉。电影开片是大提琴送来的缓缓琴声,芬妮站在一群人中,穿着设计前卫的裙子,在那个保守封建的年代,她立志成为服装设计师。她认真地一针一线来构建属于她自己的“时尚”,纵使在旁人的眼中,是那么地可笑。
怀着难以名状的痛苦和隐忍,在这场与济慈的爱情追逐故事里,她就像翩飞的蝴蝶,在破蛹的那瞬间就下定决心,没有犹豫与彷徨地向前。芬妮其实只是一位普通的单身女性,虽没有饱读诗书,但谈吐自信且得体,比起济慈的浪漫主义情怀,她更显得世俗与亲切。在开始见面时,济慈的朋友称芬妮为“一丝不苟精心打扮的小姐”,并且担心与这样一位小姐相爱会抹杀掉济慈的才华。然而芬妮却不因外界的所言而摇摆,她为了济慈看诗、读诗、写诗,他们就那样漫步在林间小径,像他诗中说到的“不断望着海涛,那大地的神父”。再后来,济慈身患肺结核晚期,前往意大利疗养,他留下独自一人的芬妮。与芬妮相比,芬妮的勇敢、坚强显得济慈略显懦弱,所以当她面对着所承受的一切,发自内心地哭了。她埋着头,在一个狭窄的角落,那种悲痛,却无法释怀的苦楚,仿佛可以通过荧幕刺穿观众的情感神经。
但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
济慈的父母在其青少年时期相继去世,那种过早失去父母的悲伤始终影响着济慈。他虽不至于潦倒不堪,但总是寄人篱下。他敏感而感性,在其短暂的一生中,留下许多浪漫诗篇,最终病逝于意大利罗马。但与芬妮的那段时光,两人都因为彼此的存在而愉悦。他在雨中焦躁地为她踱步,他对她说,你去,你去,去跳舞,不要管我。
她却默默坐在他身旁为他读诗。
无论多么卑微的生活,也有爱情的光芒。济慈的诗,是对芬妮的最好“回响”。
所以最后在没在一起,也没有必要的关系,已有了“朝朝暮暮”,有何必在乎“天长地久”。
同学中有一个“摇滚迷”,对欧美的摇滚音乐如数家珍,每每听到她说到哪一个歌手,哪一个流派,哪一种曲风,我都能听上一堂课。她去音乐节、去看地下演出、去空旷的废墟拍出酷酷的照片,去看好看的、有趣的地下电影。后来才知道,她是因为一直喜欢高中的一个同学,她从他的豆瓣主页上,看他打过记号的书、电影、音乐,他的喜好陪着她的每一天,他也在间接地改变着她。
朋友喜欢上一个学长,学长在学校里是“学神”一样的存在,但重点是,学长根本不认识她。于是为了认识学长,去变瘦变美,去参加学校的竞赛来吸引他的注意,得知学长准备出国留学,她开始网上搜索留学的相关信息,然后暗暗地在同学都去玩的时候,开始刷积分,漫天刷题,每天想要懈怠的时候,就不断地提醒自己。学长临近出国的时候,去向他告白,学长婉拒了她。有过消沉的时候,陪她去唱歌,看着她唱着唱着哭的时候,心疼她,这么好的姑娘怎么他就不知道呢。但最后,第二年,她以更好的成绩去了更好的学校出国。到现在,她也放下了,她现在想起过去那段时光,特别感谢学长,虽然没有得到他的喜欢,但让她知道,自己应该去追求点什么,自己应该有点目标,自己应该用自己的力量让自己的生活变得不同。虽然没有在一起,但喜欢他的过程中,她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学会完善自己,也渐渐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在《1Q84》的小说里,青豆和天吾并不知道两个人会重逢,他们作为孤单的个体而存在,但青豆和天吾他们努力地活着。青豆在体育馆作私人教练,她每天都会做定量的肌肉训练,她对自己的饮食极为节制,她热爱自己的事业并深谙其道。天吾在补习班当数学老师,在数学世界里聚精会神地凝视,等待它主动解开谜底,并长期写小说,虽然不知道会不会成为一名名小说家,他总是埋头于自己构建的奇幻世界里。
有一个网友评价此小说时说道“一个人生活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心中缺乏爱, 缺乏目标与期待 ”。而“念念不忘”的下句是“有一口气,点一盏灯”,意思只要信念一直在,就总有被回应的一天,哪怕现在无人理解,终有会有被人理解的一天。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将这种信念或理念加以推广,能有一人算一人。
就像金三顺说的那样:
“跳舞吧,像没有人欣赏一样;
去爱吧,像不曾受过伤害一样;
唱歌吧,像没有任何人聆听一样;
干活吧,像不需要钱一样。”
所有的念念不忘,都将以不同形式回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