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出国留学的这帮人里,有些很喜欢发类似的朋友圈。他们常常把毫不相干的概念杂糅到一起,阐释并不深刻的道理,总共说不了两句完整的话,却恨不得把毕生所学全塞进去才好。
难道成了留学生,就不会说人话了?我不知道他们在国外都经历了什么,但这一刻,我觉得没能出国读书,也许是件好事。
“生育环境、行业赛道、挖掘、意愿、下沉市场、打法、用户、赋能及精细化运营。”看看这些个词儿,拎出来一个比一个傲,放一块谁也不愿意迁就谁,都各玩各的。真不知道他那个小脑袋瓜是怎么琢磨出来的,就这么四行字,怎么读怎么拧巴,标点还是错的。你不就是想说,三胎政策只能让有孩子的多生孩子,对没孩子的影响不大吗,这么咬文嚼字你过瘾是吗?
晦涩不等于深刻,胡乱堆砌文字也不能算是有学问。玩这种无趣的文字游戏,只能说是装X心理作怪。我有时觉得,他们是故意用这种表达方式,把我们这群没文化的人过滤掉,只留些有学问的,听得懂行话的人,去讨论老百姓最有发言权的问题。
一嘟噜一嘟噜的高端词汇当啷在朋友圈里,就像招牌,果然能吸引三五同类,在评论里抒发自己忧国忧民,或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小情感。而又不屑于说大白话,讲出来全是各种抽象概念的集合。这种成群结对的嗨皮,你是真正的快乐吗?
我在王朔书里看到过这么一句话,“概念组成了很多伟大的字眼儿,经常使用这些字眼儿会对人产生强烈暗示,以为自己进入常人无法企及的境界,离真理更近了,进而有了解释、言说真理的强烈欲望。”我想,这可能就是他们犯病的原因之一吧。
概念本可使问题简单化,那如果我们运用了很多抽象概念反而让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就别用了,该说什么直接说就行了。当然,你们如此咬文嚼字,我也可以理解,毕竟你是留学生,知识渊博,不用也是浪费。
在朋友圈里之乎者也,说是知识分子显然太抬举他们了。说他们是知道分子似乎也不恰当,每次就挤这么一两句话,我也不知道他们到底知道点什么玩意儿。张嘴就是主义,闭嘴就是思想,什么流行说什么,他们就是朋友圈时评人,永远站在时代前沿捡垃圾。我觉得,只能叫他们知乎分子,成天拿着捡来的破衣烂衫往自个身上套,就以为穿上谁的宝贝袈裟,说什么都没人能反驳你了,做梦呢你。
学习为了获得知识,而不是想方设法制造一坨屎。希望朋友圈里的各位知乎分子们,别再说些着三不着两的话气人了。而且,我们以后再看到什么故作高深的言论时,赶紧划过去,千万别执着。一执着,就好像小时候看了句“子儿我是谁念着倒谁”一样,净给自己添堵。
由于大部分朋友圈三天可见,我无法截取更多知乎分子的言论。这个人不设限,所以谢谢他为我提供了素材。大多数留过学的人非常健全和有趣,我通过他们知道了很多新鲜事,能认识他们我很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