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选自宋朝话本小说《清平山堂话本》中的第一个故事,由我自己改编口语稿,后续会自己录制音视频内容,发布在喜马拉雅、抖音等个人账号之中。
这个故事到这里来说,柳七这个年轻人,也就算是个纨绔子弟,生活作风比较不检点,并没有什么大恶,但是后面的故事,越看越觉得这个人的品行,实在是恶劣至极,也说明了作者的功底,后面的故事,如果作者没有点什么类似的生活体验或者听闻,估计很难编的出来。咱们一起往下看。
柳耆卿回到东京汴梁以后,继续过自己灯红酒绿的逍遥日子,同时通过家族的势力,结交当时的达官贵人,加上自己本身不俗的文墨造诣,被近侍官僚同党,保举为孝廉,得了一个,余杭县的县宰,当上县太爷了。补充两小点知识,一是原文当中有一个“保奏耆卿为江 浙路管下余杭县宰”,这“江浙路管下”一词,被有考究的学者推断,这个故事应是在元朝所做,因为“XX管下”是元朝的爱用的一种习惯,而两宋时期,祇有“两浙路”,不但没有江浙路,甚至没有“江浙”这样的说法;这第二点,“孝廉”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一种察举制考试,就是举荐当地孝顺廉洁的人来做官。但是由于王朝的腐败,察举制到汉朝后期,越来越乱象频出。竟闹出“察孝廉父别居”的大笑话。但是到了宋朝,科举已经相对完善,孝廉在实际功效上,相对的也就是一种充满正能量的名誉词语。(说到这里,本人有点自私的想法,这个故事的作者,可能和当时的大词人柳永有点什么过节,才会写这么一篇小说,不知道是不是故意诋毁。因为柳永原名柳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在家排行老七,人称柳七,53岁时在余杭做过县令,后面会说到,家族为中古士族河东柳氏,典型的官宦子弟,18岁进京赶考,但是在京城的烟花之地沦陷,并且被宋仁宗御笔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传说自此整日流连于烟花柳巷,去世时自己的丧葬费都是歌妓们凑的钱。)
柳耆卿接到上任的通知后,那是大摆宴席数日,款待自己的官僚同党,什么好吃上什么,没人一大碗羊肉烩面、胡辣汤、杭州小笼包,怎么河南开封出来杭州小笼包了?据一些学者研究,北宋大奸臣蔡京,家中的包子天下闻名,在金人入侵以后,南宋建都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杭州,当时的皇家御厨和官宦家中的厨师,流落民间,相当一部分人跟随南下的人群来到临安,自己做生意开酒楼,现在全国文明的杭州小笼包,很可能就是当时河南开封的包子演化发展而来。所以这柳耆卿的家宴上有包子,可能也不出奇。等柳家款待完场面上的重要人物与之后,又按奈不住自己的小心思,分别与那三个行首一一道别,每一个都是依依不舍你侬我侬,“坏蛋、死鬼、我可跟你说,到了那边我也关不了你,你肯定还会找新鱼,但是咱们可说好了,不许忘了我,听见没有。”正是道不尽的风流。最后才是与自己的亲戚道别,带领自己的家奴仆人,整理好自己在路上需要的行囊装备、船资路费、车辆马匹、琴剑书籍,手机电脑iPad统统带上,一路上游山玩水,来到余杭县。这不到余杭不大要紧,一如余杭,这柳小七可就暴露了自己邪恶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