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余杭片、瓶窑片七年级科学教研活动在杭师大附属学校五常中学举行,参与者区教研员程志奇老师、教育学院陆晓芸老师及各片科学老师,我校王德梁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堂有趣的探究课。《物质的构成》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课时,从微观层次上去认识物质的本质,要求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建立分子的概念,并能解释一定的现象。王德梁老师能抓住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生为本、以疑为线、以启发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学生小组探究活动和实例分析,使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分子是一种微观概念,七年级学生比较陌生,王老师从宏观到微观,由浅到深,思路清晰,整个课堂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学生发展,突出科学理念,结构紧凑,逻辑严密,较为合理。七年级的学生理解分子的抽象定义还是有一定困难的。王老师通过种种活动,帮助学生从宏观世界走向并认识微观粒子。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王老师的课堂来体验科学的魅力!
讲新课前王老师进行了有趣的演示实验,水和红色液体(水)的混合,混合均匀后体积不变;学生的热身实验中水和“红色液体”的混合后体积竟然减少了!原来王老师课前将学生的红色液体换成了酒精。课堂一开始学生便处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很自然地从要求学生学变成学生主动学。
环节一: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
学生们在王老师的引导下一步步的观察方糖、碾碎后的方糖和溶于水的糖水。
环节二: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环节三:固液气三类分子间空隙比较
王老师十分注重细节教学,比如讲分子的概念时强调“一种”微粒,为以后学习原子与离子做好铺垫;在黄豆和细沙的模拟实验中强调要从模拟实验类比到分子中去;比较固液气三类分子间空隙时,特别指出特例:水。
王德梁老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多样,整堂课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生小组活动,使学生学的轻松,同时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及思考问题的能力。
王老师的课结束了,走出课堂,有趣的课堂实验还停留在我的脑海中,对我有很深的启发。科学课堂便是学生们探索未知的过程,便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