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日本“经营之圣”之称的稻盛和夫,曾把自己多年的管理思想和人生智慧浓缩成一个公式来表达,即: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其中,能力和热情的取值范围是零分至一百分,而思维方式的取值范围则是从负100分到正100分。也就是说,思维方式对人生和工作的结果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采铜在其新著《精进》第五章也专门阐述了如何修炼思维,使之成为真正的利器。他说,人的大脑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并告诉我们如何向未知的无限逼近。
伴随着山下英子《断舍离》图书的畅销,“断舍离”这一时尚新词正在逐渐成为现代生活理念,概括地说就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迷恋。
而采铜在本章告诉你,我们的大脑也需要“断舍离”。因为当今社会很多人都成为了过量信息的受害者,渐渐失去了辨别和筛选精华信息的能力,这就使得简化成为清晰思考的前提。这里的简化包括三个层面:外界输入的信息、我们输出的信息及我们一直思考着的信息。
科技观察家克莱·舍基说,信息过载不是因为信息太多,而是我们的“过滤器”失效了。怎样修好我们的“过滤器”呢?有四种方法可供参考:1)精选可信赖的信息源;2)不追逐当下流行或过热的信息;3)重事实信息,轻观点和评论;4)定期闭关,屏蔽外界纷扰。
表达能力强的人并不需要口若悬河或连篇累牍,实际上,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信息,既是一种才能,也是一种美德(因为不需要浪费别人太多的时间)。
有一家大型跨国公司中华区的CEO曾经说,有时候你的意见能不能被采纳,老板给你的时间就是电梯上偶遇的那十几秒。所以,培养简洁的表达能力非常重要。但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认为说得多、写得多是有才华的表现,其实,言简意赅,恰恰是这类人所缺乏的能力。
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简洁表达的习惯,是提升思维能力的一道法门。对自己和他人的深入的了解是一切简化的前提,探索简化思维之道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1)基于深入了解的“删减”:把任何不必要的东西去掉;2)基于深入了解的“浓缩”:把丰富的信息浓缩并灌注进一个“小容器”中;3)基于深入了解的“模式化”:找到共通的模式在现象间建立联结,并加以压缩归并。
2.迎接“灵光乍现”的时刻
遵循一个基本的思考顺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找到答案,一般认为,先发散后收敛的顺序是最为合理。重点在于,发散和收敛应是两个独立的阶段,而不应把两者混在一起,否则一定会相互干扰。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可能需要多次的收敛和发散。
发散思考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因为人的思维,特别容易限制在旧有的框架里,被过去的经验困住,很难跳脱出来想问题。遇到此类“卡壳”情形时,不要急,也许潜意识会帮上忙。
在《创意的生成》一书中,介绍了产生创意的五个思维步骤:1)尽可能地搜集原始资料;2)重复“咀嚼”原始资料,构思初始创意;3)中止有意识的思考,启动潜意识思考;4)随时准备迎接“灵光乍现”时刻的来临;5)加以改造、完善,使之切实可用。
从中可以看出,向潜意识“投喂”足够多的资料以后,潜意识就会用它们不断进行重新组合的试验,直至最好的想法出现。所以,所谓的灵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当我们冥思苦想、煞费脑筋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潜意识是会发挥作用的,它甚至可能出现在你的梦中。
那么,潜意识是怎样发挥作用的,以及怎样训练感性思维呢?
原来在我们头脑里住着两个小人,一个是生产者,一个是监控者。这两个小人一般都是同时工作,所以我们做的事情都会循规蹈矩,但是弊端就是创造力被压制了。
美国一个心理学家发现,那些经常会走神的人,在创造力测试中的得分可能是更高的,因为在走神的时候,他们的监控者也在走神。
所以,有人发明了一个“晨间笔记”写作法,就是每天早上起床后就开始写,没有限制,随便写什么都可以,因为此时我们的监控者还没有完全睡醒,可以完全依据我们内心的自由想法,也就是潜意识去写。久而久之,思维发散的能力就可以变得很强。
另外,因为按部就班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可能并不适合产生新想法,所以,在必要的秩序和规则之外,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引入一些混乱、随机和意外的成分,使之成为培育我们新想法的土壤。
3.思考可以有自己的形状
人的思考依赖于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工作记忆不仅能暂存信息,还能加工信息。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能同时处理的信息非常少,一旦需要处理的信息超过了工作记忆的容量限制,就容易顾此失彼。
相比之下,人在观看或回忆图像时,对图像中信息的处理是并行的,因此可以接收足够多的信息。所以借助图像,我们可以非常高效地处理信息,这对解决复杂问题有明显的帮助。
很多画家、设计师、写作者或者科学家都善于利用图像进行具象思考。把思维转化为外显的图形,为我们的思考扩展出了一个更大的空间。因为,用纸笔构建探索空间的方式,让整个探索过程是可见和可变的,方便思考者去自由尝试各种各样的可能性,直到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根据所思考的内容本身,我们可以自行创造或设计与其相匹配的图形式样。很多人熟悉的思维导图就属于图解思考的一种形式。另外,表达概念和想法的常用图示类型还有流程图和结构图。流程图表示的是一个动态过程,通常含有箭头以表示“流”的运动方向。结构图表示的是一个静态结构,用以显示不同部分或者因素间的结构关系。
4.世界上没有轻而易举的答案
当我们思考一个现实场景中的问题时,如果很快就找到了答案,那么可能意味着这个答案并不周密。
而周密地思考问题并不容易,原因在于:1)我们总是偏好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甚于抽象的信息,即我们的思维和决策更容易受少数特殊事件的影响。但是极端个例并不能反映总体情况,思考就可能出现偏颇;2)人一旦形成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就往往只关注能证实这个观点的论据,也就是“证实偏见”,例如在孕妇的眼里,跟往年相比,大街上见到的孕妇似乎格外多;3)每个人受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必定会存在思维中的“盲区”,即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为尽可能地周密思考,我们需要一些“思维脚手架”,来为我们的思考提供某些框架结构,或是提供某些支撑。
最常用的“脚手架”是矩阵和清单。
矩阵:是指不同维度组合的直观化显示。利用矩阵这个工具,我们可以对问题进行不同维度的分解和组合,进而提升问题分析的深度和广度。例如下图的乔哈里窗格”就是一个很简单但又很有启发性的矩阵,这个2×2矩阵提醒人们,在交流时“我”和“你”之间的信息关系是复合式的。
一个理想的交流应该是使公开区越来越大,盲区和隐秘区越来越小,甚至未知区也随之减小。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来说,尤其要在交流中关注盲区,也就是别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这样他就能在交流中收获新知识。这个矩阵的拓展了我们思考空间的疆域,这就是矩阵的价值。
清单:是用穷举方法来扩展思维的工具,是一种“强制思考工具”。当你借助清单进行思考时,你需要逐一检视清单中的每一项,并将其与标准指标进行核对。编制清单的基本方法是先增后减,即先尽可能地不带批判的眼光,穷举一切可能项,然后再就其必要性对所有选项进行筛选和合并,保留其中最有用、最有可行性或者最精华的部分。
总之,作者并不认同用天赋、智商这种固化的概念来评估或者预测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和可能的成就。一个具有高度可塑性的大脑在良好思维工具的辅佐下,在持续不断的行动的打磨中,会强大得超出你的想象。
对《精进》一书七个阅读章节进行拆解,每天10分钟,7天读完一本书。
期待我们一起“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