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党争,首先要明白何谓“朋党”。
“朋”字,《说文解字》谓之古文的“凤”字,曰“象形,凤飞,群鸟相从以万数。”
“党”字,本为古代地方组织,《周礼》云“地官大司徒”掌管地方行政,管辖一“党”。
时一“党”约为“五族”,有“五百家”。
盖此五百家大抵为亲族姻亲,遇事互相协助、故“党”又有“亲党”和“党助”之意。
所以,“朋党”之本意:有一批人追随一位或少数领袖,形成组织,并互相协助。
他们或有共同理想,或有共同利益、共同政治主张。
古代的朋党则脱胎于复杂的个人网络,其内部往往有着极大的不稳定性,
所以古代的朋党同近现代党派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历代党争以东汉、唐、北宋、明四朝的党争为最。
“牛李党争”是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
也称“朋党之争”。(姓氏只是头目的代表,不是全体官员以牛李姓区分)
“牛党”是指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官僚集团;
牛党大多是科举出身,属于庶族地主,
门第卑微,靠寒窗苦读考取进士,获得官职。
“李党”是指以李德裕为首的官僚集团。
李党大多出身于世家大族,门第显赫,
他们往往依靠父祖的高官地位而进入官场,称为“门荫”出身。
入唐,门阀士族虽日渐衰落,在唐初依然有相当的力量。
唐太宗的《氏族志》,武则天的《姓氏志》,即为抬高庶族地位和贬低士族威望而作。
门阀士族与寒门庶族自唐宪宗以后,经过前后四十余年的角逐,终于以代表门荫势力的李德裕失败而告终。
陈寅恪先生谓:"牛李两党之对立,其根本在两晋南北朝以来山东士族与唐高宗、武则天之后由进士词科进用之新兴阶级,两者互不相容。"
此后历代王朝的士大夫官僚集团,均由寒门庶族组成。而进士考试制度的推行与延续,即为庶族地主进入仕途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从表面看,牛李党争似乎是庶族官僚与士族官僚之间的权力斗争,
实际上两党在政治上也有深刻的分歧。
两党分歧的焦点主要有两个:
一是通过什么途径来选拔官僚。牛党多科举出身,主张通过科举取士;李党多门荫出身,主张门荫入仕。
二是如何对待藩镇。李党主张对不听朝廷命令的藩镇用兵,以加强唐朝中央的地位;牛党则以藩镇军乱“不系国家休戚”的态度主张姑息迁就纵容。
两党除了政治上的分歧外,还牵扯进个人的恩怨。
两党在具体问题上各有是非,牛僧孺、李宗闵因评论时政,得罪了宰相李吉甫,曾遭到贬斥,而李德裕是李吉甫的儿子,因此双方结怨甚深,
一旦大权在握,就排挤打击对方。
唐穆宗长庆年间(公元821—824年)牛僧孺做宰相时,就把李德裕排挤出朝廷。
李德裕任四川节度使时,接受吐蕃将领的投降,收复了重镇维州。
牛僧孺却意气用事,强令把降将和城池交还吐蕃。
而唐武宗时(公元841—846年),李德裕做宰相,又把牛僧孺、李宗闵放逐到南方。
唐武宗死后,宣宗即位,牛党成员白敏中任宰相,牛党又纷纷被重新启用,李党全遭罢斥。
李德裕被赶到遥远的崖州,不久忧郁而死。
这场统治阶级内部的宗派内耗斗争,造成唐朝后期的官僚派系倾轧混乱程度。也进一步加深了中晚唐的统治危机,最终把唐王朝推向了灭亡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