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书犹药也,善读书可以医愚”多读书,读好书依然是你进步的阶梯。“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不错的多背书多积累是我们学会写作的窍门之一。但是我们除了读书之外有一样东西我们更需要服,而且用心的读,那就是生活。
书本是别人的生活,到你和他产生了共鸣,他便成了我们的生活,怎么能够产生共鸣的除了用心体会书本之外,更多的是要观察生活。用心体会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悲,用心感受,和书本产生共鸣。你自然就会出好的文章。
我们说有写文章“华而不实”,有写文章“空耳无情”,有写文章美的不接地气,有写文章读来让你窒息。可是很多名家的文章开读不足百字就让人产生共鸣,随着他或喜或悲。那是怎么样的感觉呢?那不仅是文字积累,更是生活的再现。是作者读懂了生活。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往往重视怎么积累,怎么开头结尾,技巧在以后的教学中成了关键,可是我们最后发现孩子们用技巧写下的文章不敢恭维。只是一个花架子,没有感人的地方,没有生活味儿!不会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每逢假期,我们总是觉得孩子们一定要读书,名著读完有利于积累,有利于丰富词汇量,更有利于考试,于是我们留留留,恨不能让他天天读书。其实恰逢年假,全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坐在一起其乐融融,他一年年也在家里呆不了几天,你让他躲在屋里读书,怎么能比得上让他走出卧室与家人团聚,享受新年当中那种特殊的亲情呢?你总是埋怨他的作文不够打动人,你总是怀疑是因为他读的少,看的少,实际上是因为他观察生活不够细致。孩子根本没有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感受不到亲情是什么样,爱是什么样,感动什么样。他没有看到爸爸如何感动,妈妈怎么表达感动和兴奋。他不知道妈妈爱孩子是怎么表达的。他没有看家人感动时个是怎么表现,我没有看到,姐姐和妈妈的笑声有什么不同。
读生活才有喜怒哀乐,读生活才能写出打动人的好文章。
恰逢年假,我建议每个孩子选择一段合适的时间放下书本,走出卧室和书房,走到亲人中间,去看妈妈是怎么包饺子的,爸爸是怎么给你炖鱼的。奶奶的皱纹多了没有,爷爷是怎么吧嗒吧嗒瞅着他的烟的。给爷爷捶捶背,给奶奶倒杯水,给爸爸妈妈讲讲学校的趣事,看看他们怎么表示惊讶,怎么和你一起开心的。
看清了生活的喜和乐,看清了生活的远和近,你可能就读懂了人生,你可能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文思泉涌。你的文章就能够赢得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