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元庆(1893—1929),字璇卿,名人,浙江绍兴人。曾在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师从丰子恺和陈抱一等名家学习西洋画,后专事图案设计和书籍装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书籍装帧艺术家,并与鲁迅结下了深厚的友情,鲁迅多次称赞其作品,并因一再请其作画,说自己是"得陇望蜀"。
1924年,陶元庆到北京游历,住在鲁迅曾经居住过的绍兴会馆里。当时鲁迅在北京各高校授课,他作为文艺理论讲义而翻译的日本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将出版,就请陶的好友、也是绍兴文学青年的许钦文转请他作封面画。
陶元庆欣然接受,没有多久就将作品转交给了鲁迅,鲁迅看后十分满意,又让许钦文带话给他,让他有空来串门聊天。这年12月3日的鲁迅日记上记有:"午后陶璇卿、许钦文来。"
这样,陶元庆才由许钦文介绍与鲁迅相识了。两人一见如故,以后陶元庆又多次前往鲁迅家,《鲁迅日记》中提及陶元庆多达七十余次。
鲁迅深谙美术,尤其是版画装帧艺术,因此对在这方面非常有才华的陶元庆深为赏识。
陶元庆在设计《苦闷的象征》封面时,用一个在压抑中拼命挣扎的半裸的妇人人体形象为主体,通过这个披着波浪似的黑发、用脚趾夹着钗的柄、又用温柔的嘴和舌舔着这染了血的武器的尖头的妇人,用那略带恐怖的情景和暗藏着无限的悲哀的画面表达所谓"苦闷的象征",画面还用了黑、白、灰、红等彼此相衬的色彩和郁悒的线条,这样来深刻地表现主题,鲁迅以为这样处理"使这书披上了凄艳的新装",许钦文更认为它"首创了新文艺书籍的封面画",而"五四"新文学书籍以图案为封面的则始于此书。
之后,鲁迅把自己的许多书籍都交由他设计。《彷徨》的封面也是陶元庆设计。他用橙红色为底色,配以黑色的装饰人物和傍晚的太阳,上下两段横线,简练地概括了画面的空间,而人物的动作似坐又似行,满幅画面被紧张的情绪所包围,将"彷徨"表现得恰到好处,又耐人寻味。
鲁迅称赞说:"《彷徨》的书面实在非常有力,看了使人感动。"当时有的人看不懂寓意,指责陶元庆连太阳都没有画圆。陶元庆愤愤地说:"我真佩服,竟还有人以为我是连两脚规也不会用的!"
为《唐宋传奇集》设计的封面,素朴典雅,古风悠然,画中人物、马车、旗幡,排列有序,意趣高远,这种用写意的手法表达性情则是他艺术特色之一。
鲁迅邀请陶元庆设计《坟》的封面时说:"我的意思是只要和'坟'的意义绝无关系的装饰就好",陶元庆遂在创作封面时便用一种包含着死的气息的画面营造构图,把棺椁与坟相排列,强烈传达出鲁迅作品的寓意。
陶元庆还为鲁迅设计了《出了象牙之塔》(见前图)《工人绥惠略夫》《中国小说史略》《朝花夕拾》等封面。
鲁迅喜爱陶元庆的画,想请他给自己画肖像。不过因为两个人的时间凑不齐,一直没能找出时间来做素描。
后来陶元庆返乡,在台州任教,鲁迅把自己的照片寄去,请陶元庆在假期对着照片画一张肖像。1926年5月,陶元庆把画成的鲁迅头像寄给鲁迅。
鲁迅对这幅画非常满意,一直摆放在鲁迅北平寓所的客厅正中。
1925年3月19日,陶元庆举办过一次"个展",地点在北京西四的帝王庙内。这是鲁迅通过章衣萍为陶元庆借用的"个展"场所,鲁迅热心参与筹办,为《陶元庆氏西洋绘画展览会目录》写序,他说:
陶璇卿君是一个潜心研究了二十多年的画家,为艺术上的修养起见,去年才到这暗赭色的北京来的。到现在,就是有携来的和新制的作品二十种藏在他自己的卧室里,谁也没有知道,——但自然除了几个他熟识的人们。在那黯然埋藏着的作品中,却满显出作者个人的主观和情绪,尤可以看见他对于笔触,色采和趣味,是怎样的尽力与经心,而且,作者是夙擅中国画的,于是固有的东方情调,又自然而然地从作品中渗出,融成特别的丰神了,然而又并不由于故意的。将来,会当更进于神化之域罢,但现在他已经要回去了。几个人惜其独往独来,因将那不多的作品,作一个小结构的短时期的展览会,以供有意于此的人的一览。但是,在京的点缀和离京的纪念,当然也都可以说得的罢。
这篇《序》,很快就在孙伏园编辑的《京报副刊》发表了。
1929年8月6日,陶元庆因病去世,年仅36岁。鲁迅先生对于陶元庆的逝世很是悲痛。当许钦文写信告知陶去世的消息后,鲁迅于日记中记下了准确的时间:1929年8月6日午后8时。
鲁迅向许钦文详细探问陶元庆病中的情况和他的家境,并拿出300元钱,托许钦文在陶元庆去世的地方买了三分多地,购了建筑材料,在陶元庆生前喜爱的西湖玉泉道旁造了坟墓,题名"元庆园",并且种上了花卉和柏树。
鲁迅先生奖掖提携后进、爱惜人才的品性,于陶元庆身上可见一斑。爱才惜才的鲁迅先生,遇到才华卓著的书籍装帧艺术家陶元庆,不惜气力予以扶持,称许他“会当更进于神化之域罢”。可惜陶元庆英年早逝,未能在艺术上充分施展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