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骑驴飞奔的蜗牛
给自己立过一个标签:匠人生活,文人心性的工科男子,真的是不知害臊。---蜗牛
最近,看到过《你有多久没有好好读过一本书》这么一篇文章,我没有打开来去看作者的论述,不想也不需要去看,这不是因为对作者不尊重,而是出于自己对读书这件事情的认知:读书,不可以太功利,亦不可太为难自己。换句话说,读书其实也要随性,所以,时间上的长短或者数量上的多少我并不在意。
那么,这话怎么理解呢?
几个月前,和一位朋友聊到读书这个话题,她告诉我说她的床头放着的两本书,每次都翻不了两页就合上了,根本看不下去,越是如此心里越是焦躁,后来索性就再没翻过。我直接问她为什么要读这些书,她说:“我是学设计的,我要给自己充电,我要升职加薪。”也许因为我们熟悉,这么回答可能有调侃的因素在里面,不过我还是一本正经的跟她说了前面那句话:读书,不可以太功利。
我一直觉得书本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东坡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也是告诉世人饱读诗书自然可以让人精神饱满,人的状态自然而然的会得以改变。而太功利的去读书就会太过急切,反倒会让自己难以平静,人不静则心不静,一个人不能静心又怎么能好好地阅读一段文字甚至一本书呢?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就要说到读书习惯了,而这方面就我个人而言,其实并不太好,不过倒也不妨简说一二:
一是很少记书摘。记得上学那会儿,身边同学看什么《意林》或者《读者》之类的,都会有一个厚厚的笔记本用来摘录书中的精彩片段,我做不来,曾经也尝试过,但是坚持不过三五天就搁置一旁了。不过,不做书摘不代表对书中的精彩片段没有敏感度,恰恰相反的是,多数情况下我会对书中我认为妙不可言的片段进行仿写,而且是从格式到写法到用语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仿写,记得特别清楚的是高三时候读《汪国真诗文集》,基本上每首汪国真先生的诗作旁边的留白都会被我自己的仿写的“诗”填满。那么,仿写的这些会保存下来吗?不会,但是我得承认的是,正是这个习惯,让我自己在写一些东西的时候不会显得那么的杂乱无章或者毫无水准。
二是写的读书笔记并不标准。首先要说的是我是有写读书笔记习惯的,也看过不少介绍如何可以写出出色的标准的读书笔记的文章,但是基本上都是强调要调理清晰的列出书中的精华部分,这当然很棒,也方便以后翻阅,不过我通常不会写这样的读书笔记。一般情况下,我会把它写的像篇散文,甚至像篇短小说,并且重点不在于记录书中的内容,而在于书的内容给带我的感受,之所以这样,主要是我觉着在别人看到我所写的关于某本书的笔记的时候,在感受到这本书是本优秀作品的同时,不会有因被剧透而不大想自己去度看一遍的感觉。不过,有些时候我也是会用思维导图等来辅助着写一些标准的读书笔记的,对这样一种有效的方式本身我也并不排斥。
三是有时候太随性。我提倡随性读书,但是也知道自己有时候太过随性。曾经在图书馆的一个小角落巧遇一本颇具年代感的小册子抱着品了一下午,也曾因为买的一本心理学著作看起来太过无趣就选择了放弃。对于自己放弃过的一些书,朋友说我永远也体会不到那些书的美了,我却不以为然,不喜欢的,即便勉强读完了,也还是一无所获,这点或许和恋爱一样,不都说强扭的瓜不甜吗?
另外,对于在特别喜欢的真正优秀的作品,我会选择一读再读,三五遍甚至十几遍的都有可能,而且每读一遍都会有不同感受,有句话说的好,好书如同好茶,值得仔细的品味。
当然了,需要再老生常谈一番的是每个人都还是该有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养成自己最舒服的读书习惯,所以以上所述目的都不在于让谁接受,仅供参考而已。
读书是件小事,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做好,还是要付出不少努力的,所以亲爱的朋友,你我都要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