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化了的马伯庸,客观说《两京十五日》比《长安十二时辰》写的好。尤其是《两京》的上册还是写得还算精彩的,各种爆炸、铺垫、反转。但越往后面看,如其是看到下册,真的有种越来越看不下去的强烈感觉。拖沓、桥段重复,如其是写白莲教那些,简直是看得很累,已经不想再看了,变得忍无可忍!
《两京十五日》的封面上赫然标着历史小说几个大字。既然是历史小说,就要搞清楚一个名词:何为历史小说?像《杨家将》、《说岳全传》那些当然是,也就是说在大历史背景框架的基础上可以主角配角虚构,但小说内容及人物思想、情节等绝对不可跳出当时历史的时代范畴。
而《两京》是什么?它无非是将现代影视剧及好莱坞大片常用的“爆炸”、“追捕”、“逃亡”、“反叛”的元素植入到明朝朱瞻基及其他人物的身上,去制作影视剧所需的一次又一次的视觉高潮!主角、反派一次又一次的不死,不是基于历史框架的正常反转和巧合,而是马伯庸自身强加的“不死鸟”和各种反转。这是历史小说麽?剥开小说历史的外衣,它本质明明是爆米花电影!
明明是晋江小说的各种YY爽文!这种小说内容,无论从布局、人物、情节、思想上,现代的很多主编都能写!抛开历史背景的外衣,能写的比马伯庸好看的,我相信大有人在!
而无论长安,还是两京,其实都是马伯庸在历史的缝隙中看到的一句对白,一句记录,而进行的大量脑补,为纯粹影视化做准备的商业小说而已。和历史小说的关系?那根本就是没关系!
看到有人评论这本《两京十五日》为一本非常好看的历史小说,煞有介事的把这本书推荐给一群人的时候,我就心里一个激灵。看到评论说:希望多推荐好书,孩子小升初要多看好书的时候,我激灵了不止一下!一本影视化的快餐小说,被出版社硬设成历史小说,更有人就敢相信这就是历史!我忽然不奇怪我们的孩子对历史完全混乱的情况了。只是心里一阵一阵的发凉。
很想对出版社说几句,《两京》明明是披着历史背景的外衣,妥妥的为爆米花的电影小说!这种小说,就不要再一而再再而三的对外宣传是什么“历史小说”了,好么?《两京》也好,之前的《长安》也罢,充其量就是把现代影视剧里面的各种元素各种桥段柔和在一起,然后结合“历史的人物”,搞出一篇长篇小说出来。这种小说叫商业小说。也可以叫快餐小说!
何为商业,何为快餐?那就是读过之后,爽过之后,没有任何的文学价值和营养成分!马伯庸的小说就是这样,读过之后,无论情节也好,人物塑造也罢,都没有引起读者强烈的回味和第二次看的欲望!
Lin听我说:希望马伯庸不要只沉迷于故事性,而是多少找回点文学性,找回点逻辑性——好的故事不是用巧合堆砌起来的,更不是用迎合现代流行的黑科技加爽文堆砌起来的。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写长篇,更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写历史的长篇!
没那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了。从《长安十二时辰》到《两京十五日》。其实我们不缺这样的剧本,根本不需要一个这样的马伯庸!我相信能写好这种内容的人,真的是大有人在,一抓一大把!
熟悉的影视桥段、一本正经的考证、明用暗用的典故、改造过的网络流行语,什么都有,甚至夹杂着花花绿绿的恶搞。但这么一道匆忙搭建起来的堤坝,布置却颇有章法。这景象既古怪又蔚为壮观——两本小说概莫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