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烦,我在和你说话,可无论是什么话题,你总会把话转回你自己身上!”
谁没有过这种烦恼呢?表现自己是交流的重要目的,当交流全部变成倾听和应和,人将容易无限放大“无法表现自己”的委屈和愤怒,最终演变成为对这个谈话的“主导者”的反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首先,关乎说话者与倾听者的关系,一种情况在于当说话者“话多”以至于成为令人厌烦的主导者时,他的隐私感已处于较低水平,倾听者对他而言属于安全值较高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的认知使得说话者以为可以无所顾忌地满足自己“表现”的欲望,无法看到关系网的另一方愤怒值正在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提升。另一种情况归属为说话者的性格问题,这种类型的自我表现欲望极强,其对于自己的谈论不需要特定的对象以及环境,可以随时无所顾忌地表现;但此类人表现的内容多半浮于表层,且可能深藏多副面孔。
其次,在乎说话者在相处过程中日益表现的“自私”本性,当然这不是特指,人皆自私;和谐关系源于控制自私,一旦“泄洪”,将会使交流的双方逐步设障,拒绝来自于对方的、与自己无关的信息输入,此时交流与关系岌岌可危。
另外,与倾听者的态度有关,如果你对说话者的“强行表现”以及“自私”行为表示厌烦与反感,那不如想想你是否已经撤掉曾经给予对方的友善。你和说话者有过愉快的交流体验,说明反感源于关系与态度的变化而非说话者本身的“性格问题”。这种变化一方面可以说是双方的自私本性逐渐占领高地;另一方面可归为全局性的考虑不周,即交流的双方仅仅关注“自己的表现机会”以及“对方的过分变现行为”,一叶障目,小事化大。
“所以呢,我在说话的时候,你放心地表现自己吧,我会找办法让你也想听听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