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天,我依然记得那个斜阳脉脉的午后,一抹余晖停留在她的肩头。
那本《李光耀传》已被她看了整个下午。
我盯着封面上那个皮肤松弛、满脸黄褐斑的老头,禁不住问他:“一个糟老头能有爱情小说好看吗?”
她把书拿开,兴奋的说:“别小看这个糟老头!他把新加坡在三十年内变为亚洲最富裕繁荣的国家,新家坡!很富的!他太厉害了!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她就是我的下铺,一位很有个性的漂亮的东北姑娘。
就在我们都为逃脱家里的掌控,随心所欲的看着自己喜欢的言情、武打、惊险、悬疑类的小说时,只有她每天捧着名人传记、哲学、心理类的书籍,默默地滋养着自己的精神。
一晃毕业多年,舍友们大都过上了安稳的日子,按部就班的工作、按部就班的结婚、生子、按部就班的继续平淡的生活。
唯有我的下铺,先是回家在当地报社干了一段时间,之后辞职去了广州,打拼多年后创办了自己的广告公司,现在除了经营自己的事业,余下的时间到处找项目做投资。
有一次和她微信聊天,问到她成功的秘诀,她笑着说哪有什么秘诀,无非是看书多的缘故。
不会开公司就看创业类的,不会谈生意就看沟通销售类的,不会做会计报表就看财务类的,碰到颓丧、心情不振时就看名人传记……总之需要什么看什么。
直到现在,她也不看那些消遣类的书。她说时间太少,要把时间花在看有用的书上。
我羡慕她读书多,也向她诉说了读书的困惑,比如看书慢、记不住、找不到重点、落实不到行动中等等。
她安慰我:“别急!只要读书,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几天后,她给我快递来一本《实用性阅读指南》,扉页上写着“在使用金钱上,我认为再没有像书籍这样棒的投资对象了。因为读书是最好的自我投资”。
《实用性阅读指南》是一本教会人们如何高效阅读、如何记笔记、如何牢记书中内容、如何把书中内容付诸行动的书。
整本书内容详细,语言精炼,道理清晰,例子贴切,对每一个想要实现自己目标和理想的人都是不错的阅读选择。
作者:大岩俊之,Role Job法人,研讨会培训指导。他发现了“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的观点,开始尝试一年阅读300本以上的书,期间开发了决不会遭遇瓶颈的“缓速读书法”。2010年正式独立创业后,作为开发读书法、思维导图、各种记忆术等能力的讲师,开展了更多的读书、讲座活动。2013年起,成为指导教学的讲师。
下面我就把这本书从三个方面简要给读者介绍一下。
一.高效读书
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很多问题,职场上的、家庭上的、心理上的……每解决一个问题,就会让我们对生活的掌控感更强一些、幸福感更多一些。
读书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林肯说过“某个人获得卓越的成功,表示别人也同样可以成功”。
许多实用类书籍都是前人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从书里学习他们的思想和行动,是解决问题的捷径。但是书海茫茫,种类万千,想要有效率地读书,如何才能做到呢?
1.确定读书目的
我家的第一部车子是别克英朗,记得买回来后,每次一上街便会发现道路上跑着许多同款式的车。心理便会沾沾自喜“看来是买对了,真的有好多人都喜欢这个车型啊!”
现在想来,真的是这种车买的人多吗?并不是。在我没买之前,它就有那么多。只不过在我买了后,我的目光便锁定在这种车型上,当然看到的也就多了。
同样的道理,我们带着目的读书,心里总想着要解决的问题,目光自然就集中到有答案的书页上,这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关键。
2.果断舍弃非必要部分
我以前读书习惯从头读到尾,往往读着读着就忘了这本书主要是讲什么的了。
作者根据自身的阅读经验总结出,“一本书的重要内容只占整本书的20%,这20%中最重要的仅有4%”。如果以200页书为准,那么最核心的只有8页。所以,只要掌握这8页的关键内容就可以了,其余的部分不读也罢。
这个道理可以用“二八定律”来解释。在读书上可归纳为“全书最重要的20%,占有80%的内容”。
可能有的人会说“我怕漏掉其他有用信息”。这个根本不用担心,作者一年读300多本书,对此很有经验,他认为实用类书籍,关键内容会反复提及,所以大可放心。
3.限时阅读
大家有没有这个印象,上学时每次快到开学,我们才会快马加鞭的写作业,有时甚至写到凌晨几点,但奇怪的是,不论几点我们都能完成。
工作上领导交代的任务,如果不是特别嘱咐,我们总是会拖到下班前才完成。但如果领导说早做完早回家,那我们完成的速度可能连自己都不可思议。
以上这两个例子就说明了拖延是我们应对事物的习惯做法,包括读书。但如果给自己规定时间,就会集中精力,心无旁骛的完成任务,这样读起来不高效都难。
二.做笔记
上学时我们都会记笔记,老师在黑板上奋笔疾书,我们在下面紧随其后。下课了,笔记放回抽屉,再上课,接着记。
往往都是要考试了,才拿出来细细翻看。可这时候,已经对有些内容印象不是很深刻了。
很久之后,我才真正理解记笔记的意义。是为了整理知识和信息,帮助记忆。
但那时候我们并不懂,只是看着别人记自己也记,结果忙了半天,都不知道目的是什么。
所以一定要先明确“记笔记”的目的,通过“读书笔记”,记录书中的精华,理清文章的脉络、写下自己的感悟,再加上适当的记忆,这样才算把一本书真正的读过。
那如何记笔记呢?
1.先在读的书上用“划线”、“标记”、“折页”、“贴标签”等方式做准备工作。
一本书里总有让我们受触发的部分,或者名言警句,或者作者的经验感悟。觉得好的就划下来,然后折住页脚。
书读一遍是不够的,看第二遍时我们只需看折页的部分,如果觉得很重要就再折页,如果这本书折页的地方很多那就说明真是一本好书了。
2.摘抄
摘抄属于知识的整理工作,分为“直接摘抄”、“做摘要”和“写感想”,这时我们前面折的页脚就派上用场了。
比如有一些名人名言,我们就可以原封不动的直接摘抄下来,写文章的时候可以用上。
我一般看到一些励志的语录也会抄下来,碰到心情颓丧的时候,看一看,也算是给自己喝了一碗浓浓的鸡汤。
“摘要”是指用自己的话把书中某一部分的内容简要概括。做时一定要先在脑子里思考,优点是能浓缩成短小精悍的精华。
“写感想”是指读书时引起我们共鸣或有想法的地方,一定要把所思所感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变成一本专属于我们自己、独一无二的书。
摘抄、摘要、写感想,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关键是做完后记得反复阅读,否则,不如不记。
上面的图片就是我做的本书一部分读书笔记。
3.做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目前广受好评的思维工具,用它做读书笔记,可以整理思路、提高记忆力、产生新创意、增加视觉效果、简短总结大篇幅信息等。
读书的思维导图可以有两种做法,一种是对书籍整体做导图,还有一种是挑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做导图。上面两张图是我绘制的本书的思维导图,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具体思维导图的做法,可以看托尼.布赞的《思维导图》一书,里面介绍的很详细。
思维导图可以手绘,也可以用软件,我个人偏向于手绘,画的过程中很专注,也很享受,对记忆也很有效。
大凡一些著名的企业家、管理者,同时也都是非常爱读书的人,比如彼得.德鲁克、松下幸之助、本田直之等。
4.为了填补差距的具体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