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性格认真的人,然而患了懒癌。
看到奥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阅读一部书——超实用笔记法》,我首先想起的是我那好几本认真开了个好头,却因为太一丝不苟而耗费心力,最后无疾而终的笔记本。
但作者好像看透了我的心呢,他在讲述自己笔记读书法的过程中,不断强调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笔记中即使只写一句“X月X日,我读过了《XX》,很有意思”也可以。因为这也留下了我们读书的痕迹。
“坚持下去”是读书笔记的最基本要求。“能坚持下去”的关键在于我们不要给自己施加太大的压力。从作者的字里行间,传递的信息是,阅读应该是一个愉快的旅程,我们应从自我的心情与性格特点出发,找到能让我们持续读下去,记下去的个性化方法。
一、用笔记管理读书生活
作者将阅读分为5个流程:
1.选书:从新书速递、广告、他人推荐、书评等信息中选取我们感兴趣的书,制作购书清单。购书清单可以写在笔记本上,也可以打印后剪贴在笔记本。
2.购书:尽量到实体书店购买,因为购书印象更深刻。翻阅书本的过程,你会发现是否喜欢作者的文字风格。也可以先上网看评价,看它给其他人的印象与否与你预期符合,再去购书网站下单购买。
3.读书:读书过程尽可能流畅,用折页、划线等方式标出想做笔记、摘抄或者你有所触动的部分,过后才来记录。
具体操作:第一次读觉得这一页不错,先折页面下角。再读一遍,还是不错,再折下角。用直线划出“客观不错的部分”,用波浪线划出“主管来说很重要的部分”。通常划线那一页也会折起来,所以往后再做笔记,一翻就找到。
4.读书笔记:记录读书过程中的感动和思考,留下与书交流的痕迹。作者介绍了独门“葱鲔火锅式”笔记方法——摘抄+评论,摘抄有助于吸取消化书的精华,评论(重新输出)后书的内容内化为我们的知识。
5.活用:重读笔记,加深思考。不时翻看以往的读书痕迹,也许会有新的感悟。也可以从笔记的摘抄和评论中找到写作的论据。可以尝试利用笔记写一篇完整的书评,这个过程锻炼文章组织能力、提高思想输出质量,写作技巧会随之提升。
作者强调的是,可以同时阅读几本书,开展上述任一流程。不要限定自己。
我曾经要求自己必须读完一本书并完成读后感后,才可以看下一本书。如果那本书是大部头,不可以随时放在包里拿着看,那么本来阅读就需要时日才完成。又因为一时懒惰,读后感迟迟不下笔的话,那这个时段的阅读速度可以说极慢,一年下来看的书很少。
作者的建议让我重拾阅读的乐趣,现在,我在构思这本书的书评之时,已经捧起了另一本想读的书,不因未完成的书评给自己阅读的压力。
二、我的个人化阅读流程分享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阅读流程,是作者的简化版,有异曲同工之妙,分享给大家。
1.看书过程记录关键词和简短感悟。看书时我会随身携带一个超小号笔记本,看到某一页很喜欢的内容时,马上记下页码并写下当页内容的关键词和我的一句话感悟。
作者建议先折页和划线,重读时心情沉淀下来,如果还是很喜欢那页的内容,再做笔记。而我是那种感悟不立刻写下,过后便忘懒癌患者,所以就先记下了。因为只是写关键词和一句话感悟,所以阅读过程不会被中断很久。
2.画这本书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用于梳理整本书的脉络,记下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并为后面要写的书评拟下大纲。思维导图还是建议大家用手画,印象更深刻。以下是我这篇书评的思维导图。中心图还是很丑,但分支比以往顺眼很多了。
3.写书评。以前是写给自己看的读后感,捉住书里最打动我的一点,喜欢的书多写几段话,不喜欢的书随意评论几句就完。今年4月份开始,开始写书评并将书评定义为分享输出,所以我会开始注重整篇书评的思路、论述的逻辑、语言的达意等。书评确实能帮助重拾写作能力。
更关键的是,写读后感的时候我注重的是个人的感受,对书的好坏判断比较武断。写书评后,我会发掘这本书有价值的观点、值得学习或应用的具体方法。这种积极的思维,让我从读书过程中得到更多。
从思维导图到真正的下笔写书评,区别是很大的。思维导图属于联想思维,一个词语顺着一个词语接下去便是。而书评,要将这些联想思维重新整理,写出来的东西别人才看得懂。我们杂乱的想法整理输出后才有价值。
三、奥野宣之的读书技巧分享
1.把书堆成山,读书不再难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你有这个困扰吗?我有。特别是网上书店搞促销活动时,购买后积压下来的书,通常好几个月才看完。也有些书买下了,但一直提不起劲看。
奥野宣之虽是读书笔记专家,但在这点上他跟我们一样,偶尔也会对某本书失去耐性。他将这些没有读的书,堆成一座山,就如一个小型图书馆,他会同时阅读好几本书。这样做的好处是,他可以随时选择符合当时心情的书。
实在读不下去的书,可以先放下。“养精蓄锐,来日再战!”
2.读书不要设那么多条条框框
有些书的确不容易理解,例如《堂吉诃德》。我们没有必要为难自己,阅读是为了有所得,不是为了以“我看过某某名著”来炫耀自己“高大上”。这些难读的书,不妨先选解说本、节选本、图解本等。
遇到厉害对手不宜强攻,找其他切入点再进攻。
以上这两点,作者再次传递了一个观念:不要让阅读成为我们的压力,读书应该是属于你自己的愉快旅程。
3.主题阅读——读书笔记是一剂解忧药
让具体阅读主题解决我们的烦恼。例如想跳槽,可以定好“职业规划”“职场选择“”工作方法“这几个主题,从中挑选出喜欢的书来阅读。边记笔记,边思考,总结不同主题的观点,得出结论。仿佛有三个专家在给你建议。
这是非常主动的读书习惯,有助于我们做某些决定。
作者在书的最后,推荐了好几样实用的文具。看到这些推荐,不得不佩服日本人在细节上的极致。那些普通的文具,加上了一些小创意,更实用了。而有些文具创意,我根本没听过,例如软头笔、检查用笔。
我上面分享的读书流程,目前为止实行了两个月。认真读书,认真输出,阅读质量大大提高,无形中也锻炼了写作能力。我打算在这基础上再借助作者的方法与技巧来改进。
方法虽好,我也曾忧虑自己能坚持多久。而奥野宣之在《有效阅读一本书》里,一再强调“坚持下去”比笔记方法更重要。读书笔记的效果需要时间积累来显现。往后即使很忙,看完一本书后,至少记下一句话也好,以留下我与书交流的痕迹。不要给自己阅读压力,看来也是治懒癌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