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冬月,朔风呼啸,寒叶飘零!今天是父亲三周年的祭日。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就已是三年,失去父亲的痛苦好象已经逐渐平息。但是,一想到父亲重病后经历的那些肉体的疼痛和精神的折磨,病床前恨自己如废铁不成钢的沮丧,和医院里那些难捱的日日夜夜,想到我给他接口痰时他抱歉的眼神和话语,给他洗脚时他眼里的欣慰和感激,想到他游丝气尽的那一瞬间,想到他到死都放不下的骄傲与倔强,内心依然忍不住泛起一阵阵苦涩和悲凉,在寒风料峭的街头泪满衣裳。
生死有命,本由不得人做主,但是临到离开的时候总是有那么多的不舍不甘和不愿,清楚地记得父亲弥留之际,那真的是我一生中最痛的体验,从没有一个时刻让我这么深切地接触到死亡,明白什么是死亡。父亲去世前一个月遇朋友的父亲过世,我还安慰她说父母总会离我们而去,或早或晚,总会有这么一天,我们唯有爱惜自己,方能告慰死去的亲人。那时正每天守候在父亲的病床前,看到他身体境况日下,明白他时日无多,伤心难过之余却也不想那么深入地去想最后的结果。而父亲的死一旦真实地发生,竟象心上被剜去一大块,初始麻木,继而大恸,从此有了一个永远难以填补的空洞,一想起就丝丝凉气直冒,隐隐作痛。父亲火化前我默默领受着亲朋好友的悼念,心怀感激,但坚持着不流眼泪,唯有一位闺蜜过来拥抱我,轻声说了一句——坚强点,我懂得你的感受,我经历过的。立刻让我泪盈于睫,哽咽难言,好像接收到知音似的懂得与悲悯,才感觉失去父亲的哀痛得到了释放,有了人分担。
每每想起父亲生前点点滴滴,当时觉得平常的事情,回忆起来却万般滋味。想起父亲生前,担负着培养五个孩子的重担,无时无刻不活在艰苦的现实里,加上天生一副傲骨,不想让人看扁自己,再难的事都要自己扛着,我想唯有每日饭桌前的那杯酒,可以给他一个疗愈性的安慰,不知道一杯酒究竟倾注了他多少的快乐与幸福,又有多少的郁结和苦闷。张爱玲在《半生缘》中说道,“人到中年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父亲更是如此,12岁已经父母双亡,祖父祖母抚养到十六岁就自立,相当于无依无靠,二十岁就结婚生子,中年时一家七口的重担都压在身上,他和妈妈相携相扶走过的那些艰难岁月,在他生前偶尔提及,我们兄妹都只当是他们在忆苦思甜,当作茶余饭后的笑谈,如今我们也已人到中年,细细回味其间的苦辛,想到他半世辛劳,为家庭为儿女竭力担当,刚刚退休10来年就被疾病夺去生命,内心便五味杂陈,总是暗自喟叹,后悔当初我们没有很好的为父母分担。
前不久,日本影片《小偷家族》的导演是枝裕和在给合作多年的老演员树木希林写的悼文里说道,“我总觉得人往生之后,会存在于万物。我失去母亲之后,反而觉得母亲存在在周遭的一切事物中,会在街头擦肩而过,会在陌生人中忽然发现她的身影。这样想着,就慢慢超越了悲痛。”父亲去世已三年,我除了在他去世后的一周清晰地梦见他出现在我家的饭厅,说来看下我。之后他就从来没有出现在我的梦境,但是我却又分明感到他的无处不在。一家人的家宴上,会想起他端起酒杯开心的样子,从老家经过,好象感到他依然站在河边张望等待,看到街上踽踽独行的老人会想到他,带着妈妈出去玩的时候也会遗憾没带父亲来过,看到朋友圈别人晒陪着父亲玩的照片会难过,如今冬天去了又来了,给我剪梅花枝的人再也不能回来,父亲去世后的这几个冬天,我都自己买一枝梅花置于案前,就当是对父亲的缅怀和悼念。
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一喜,一则以惧。”父亲已经不在了,唯母亲依然与我们相伴。在这喜与惧交织的心绪里,希望对父亲在世时的诸多遗憾和懊悔,能在母亲身上得以弥补!
愿父亲安息!
愿母亲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