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指向人的,而人绝不明白他是什么。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是什么和自己能干什么,他必须去尝试。教育只能根据人的天分和可能性来促使人的发展,教育不能改变人生而具有的本质。但是,没有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來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每一种教育的作用也并非事先所预料的,教育总是具有无人事先能想到的作用。”怀特海认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他们都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天性和潜能,教育的关键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发现和认识自己的潜能,从而使自己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从两位大师这里,我找到了“教育就是唤醒”这句口号的完整出处。
学生都是千差万别的,如何发现他们身上“沉睡的可能性”?这需要相关外部条件的激发,课程堪当其任。
人是生活的人,人的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展开过程。在生活中,人的生命真实、具体、鲜活地存在与发展。学习是学生的主要生活。所以,课程就是在学校指导下,学生所经历的全部经验。
每一所学校,学生所获得的知识都是不一样的。课程不仅要解决学生学什么的问题,还要解决怎么学的问题。我们的知识教育是很扎实的,但被动接受知识造成疏于思考的习惯,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持续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不足;强调分科教学,学习线性展开,传递的信息脱离具体的情境却要求学生有能力将这些信息转化并运用到实际生活情境中去,是不现实的;过于注重学术性课程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经验、体魄、人格、意志的培养。
国家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建立为学校创生课程提供了空间,要实现从“正确的做事”转到“做正确的事”,创造性地规划、设计学校的课程体系,既是机会,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课程愿景、课程方案、课程组织制度,这一切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造就有文化教养、有实用价值的公民,使学生学以致用,为未来的职业和生活做准备,最终实现个人成功。学生在学校教育中获得的内容,正是他们未来面对这个世界,迎接未知挑战所需要的东西。所以,要为学生构建一种自由、多元、整体性的学习经历。
学校课程至少应给学生三样东西:道德,做人的根基和方向;情意,人生活的动力源;能力,做人做事的支柱。
课程也应让学生生动成长。和谐成长,获得全人的教育、知行合一的教育;个性成长,是发掘潜能的教育,是扬长教育;可持续成长,教会学生适应性学习,即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根据学习经验将它们加以整合并建立新的连接,学会迁移,适应新环境,正如大脑的运转不在于脑神经元的数量,而取决于这些神经元之间相互连接的程度,教育的长期价值不仅在于它所积累的知识和能力,更在于它如何整合这些知识和能力,在它们之间建立新的连接。(18.01.06《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