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文字里,总带着母亲的影子。那不是端坐案前的训诫,而是糅在烟火气里的言传身教,像土地孕育庄稼般,无声滋养出他一生的底色。
母亲的教育,是教会他善良的底色。在粮食匮乏的年代,母亲把仅有的一碗饺子端给乞讨的老人,说“要知道饿的滋味”。这份不被贫穷吞噬的共情,让他后来的笔下,始终带着对弱者的温柔注视。
母亲的教育,是教会他尊严的重量。当莫言因撒谎被母亲掌掴,不是为损失的粮食,而是为丢失的诚实;当他被人欺负哭泣,母亲没说“别惹事”,只轻轻拍他的背,告诉他“人要站直了”。这份刻在骨子里的骨气,成了他面对世事的精神脊梁。
母亲的教育,更是教会他生活的韧性。在田间地头,她弓着腰播种、收割,用汗水告诉儿子“日子再难,也得好好过”。这份在苦难里不低头的韧劲,化作他文字里的力量,即便写尽苦难,也总有一束微光在字里行间。
她没教过莫言识字读书,却用一生的言行,教给他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如何做人,如何面对世界。这份来自泥土的教育,成了莫言最珍贵的人生课本。
还告诉他:“世间的苦难太多了,留下在深夜自己哭就可以了,写出的内容一定瑶带给人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