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去了北京,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故宫,由于时间太紧,人也很多,只是走马观花式的观看,不过我还是对故宫建筑方面比较感兴趣,回来补了功课,以下是我摘抄赵广超老师的文章,拿来和大家分享。
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艺术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宫殿建筑群之一。大批工匠、百姓为此付出了极大心血,甚至牺牲了无数人的生命,可惜都湮没无闻了。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故宫更像是几百年前建筑家们的一次“集体汇报演出”,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体现。
天安门前后各有一对叫做“华表”的石柱,每根柱上有个小兽。门前一对向外望向天安门广场,而后一对向内望向皇宫的方向。
这个小兽,在柱顶上通称“望兽”,又有人称“望天吼”。
宫殿的底座由石头叠成的大石基构成,每一座宫殿的㡳座都釆用须弥座形式,特别是太和殿的的基座,有三层(三座喜马拉雅山),象征皇帝的崇高。
宫殿的地砖,又叫金砖,挑苏州细腻粘性好的泥,晾晒一年,筛沙后成为幼细的泥土,加上工匠的手艺,变成一块块未烧的泥砖,先来一个月烟熏,继续一个月片柴烧,再来一个月棵柴烧,最后再经四十天的松枝柴烧。从选土到成砖,前后四百九十五天,可见,造一块砖,竟要用一年又一百三十天!太和殿地面由4718块金砖铺砌而成,墁北刮平后,再浸以生桐油,到现在依然光亮照人,坚硬无比。
斗拱就像一把伞,看柱、看斗拱、看梁上五彩六色的彩画,体会一下这个“精致化了的自然”,斗拱的实例最早见于战国时期中山国出土的四龙四凤铜方案。
碗是弯曲合起的双掌,筷子是两根加长了的手指,木建筑是围合起来的几棵树。柱像树干般托起屋顶,之间连接的“分枝”是斗拱。
斗拱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奇妙感觉。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格。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征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
十月四日那天有八万人游故宫,我当时庆幸我们一家买到了票,故宫里前朝后宫的建筑太多,我坐在故宫的台阶上怎么也看不够,我想象不到六百多年前,曾经有十多万人(如果记载是真的)在里面生活是怎么样的,伟大的工匠们付出了多少心血,我只能把我看到的画面刻入脑海里,下次去得时候再一一找寻。
以上文章和图片摘抄赵广超老师的著作“我的家在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