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想,等到大学毕业了,一定要有一份高收入的工作,开始自己的生活。这种想法在如今更被广泛的提前考虑,具体的说,在高考结束之后的那段日子里,对于未来优渥生活的遐想就已经更频繁的出现在自己的脑子里。而“我是谁?我喜欢什么?我的人生又要到哪里去?”,这些真正需要思考的问题却被规避,甚至没有意识问题的存在。
文章一开始,说到这些,并无恶意,更没有否定的这种期待对于生活的意义,只是令我一直以来忧惧的是我们对于未来的期待如此单一,评判的标准也如此固执。这样的目标导向,会创造出多少个重复的我们?
今天,腾讯推送了一则新闻,标题是“小伙中学辍学开杂货店 年赚373亿”。且不说这则新闻的真实性,只是看这样的价值观与成功观的导向就会让我唏嘘。是的,我没有想新闻里的小伙能赚钱,而我并非仇富;我相信赚钱跟读书好一样,是一种能力;只是我不认同新闻中把钱与成功对等的处理方式,以及新闻点抓取的偏执思考。
第一,赚钱的能力与学历无关;第二,赚钱的资本与学历没有直接的血亲关系;第三,你听到过多少次“哪个专业以后是高薪工作就选哪个专业吧”的话;第四,如果学历给不了你高工资,你还会上大学、读研究生吗?我们有多少人已经不在是为了学知识才去读书,而是为了赚钱而充电了!
不禁想问:如果学历给不了你高工资,而你又有赚钱的一技之长,你还会去上学吗?“;不必上学,只要你努力,够机灵,你就能收获不错物质回报。为何你还要上学?听过不止一次身边人说,要不是我爸妈让我上学,自己早就去赚钱了。也许这就是我在文章一开始就说到的:“无数个重复的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你心里还是否有分量?抑或早已经变成一句能背诵的辞藻?
成功的人不一定富甲一方,但一定不缺赚钱的能力,这是无疑的。在我们生存的社会里,个体以及家庭幸福的基础连源于物质与精神。物质简单的归纳为“钱”,而这里的物质条件不是富可敌国和越多越好,而是保而有余,不必为一日三餐、柴米油盐发愁。放眼望去,其实这样的物质条件完全普遍化,你我的身边也很少会再出现像十几二十年前,在出租屋啃馒头喝凉水的情况,至少你有肉吃了,不是吗!整体的社会迈过了物质基础的阶段,其实我们的更多的人便需要去追求让自己平静幸福、成功安乐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精神的厚度,人就如同一片海,有了深度才能在内心深处波澜不惊,感受生活,生生不息。
而现在人们,似乎又重新回到了那个米兰昆德拉所描绘的时代:更多的人承受着生命的不可承受之轻——迷惘、挣扎、质问和彷徨。
当我看到如斯的标题时,脑子里一时间泛出太多媒体中如此雷同的事件报道。与鸡汤比起来,这样的新闻内容,毒性要强过百倍。一个成功的人一定是能享受生活的人,如果无法享受生活,那么生命的无力感会不断地侵袭到个体本身,而自己所能创造地价值一定会大打折扣。生活需要妥协而不是卑躬屈膝,需要臣服地是自我与我的关系。你一定听到、看到甚至经历过很多身边“有钱人”地苦恼,幸福在它们眼里已经是阔别很久地字眼,如此,钱还是你奔向成功地唯一目标吗?
上学、知识与智慧,是为了让人不断习得对生命的感受力,拥有沉静内心思考的力量。人之所以不会成为蛮人,是来源于读书中那些深刻思想熏染的结果,进而从一个野性十足的小马驹成长为一匹能跑原路的千里马。举出一个也许不恰当的例子:如果缺少了读者这个过程,放弃了这个自我驯服之后身处生活的人们就如同男女交合之时,神经坏死,无法享受其中的快感。
所有人一贫如洗地时候都在为钱而奔波,而当站在所谓成功地关口,回望时,有谁看到地是仅仅是“钱”的幻影。倘若明天起,这个世界没有了钱,你还会活着吗?如果你绝望而死,我想不必多问,钱已经成为拴在你身上的巨石,在社会的海里,你只能往下沉。你听到过哪个身边人告诉过你:身处社会地喧嚣,让他轻松、快乐且幸福吗?
成功,千人万解。我有理由相信,它不是媒体宣扬地物质论可以一言以蔽之。在我眼中,成功就是能感受生命,享受生活,平静而不悲伤的存在再这个世界上。
如果你风餐露宿,你是无法享受生活的,除非你是“皇帝”又是“臣民”;如果你没有精神的放空,浮出海面呼吸空气地能力,你无法享受生命;如果你总是在白昼逗留,你将失去面对暗夜地能力;如果你总是留恋黑夜,那你必然全身冰冷,无法不悲伤。
成功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也没有你想象地固执而遥不可及。跟钱保持距离,让它在你伸手可触又要费点力气才能拿到的地方,恰到好处地满足你的安全感便好。如果一味追逐,人必然成为焦虑的宿主。欲壑难填就会破坏掉我们真实的生活。
一个喜欢用文字表达的人,就如同有人喜欢唱歌,有人喜欢跳舞一样,文字就是我的天堂。文章并不一定深得你心,而它存在的目的,唯一而精确的目的就是让我的情感得到寄托,情绪得到疏解,内心的能量重新自由的流动,让自己回归平静。
我是子安,很高兴能在这里遇见你。
愿你与我一样,在文字里找到让自己入定生活的皈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