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战争——抵御癌症的有效生活方式》这是樊登读书会5.19日最新上架的一本书,我在今天早上迫不及待的听完了。
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国的大卫.赛尔旺-施莱伯——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精神科临床教授,该校整合医疗中心的联合创始人,拥有医学博士及认知神经科学博士学位。
如果只是有着这样专业医学背景的专家身份,当然也可以写出专业的有建设性的关于防癌抗癌的书籍。但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更加信服的原因是作者同时还是一名脑肿瘤患者,这使得他看待癌症这件事增加了患者的视角。
当一个人既是专业的医生同时又是严重病患的时候,相信他的想法与只有一种身份的人是截然不同的。在听完樊登对这本书的讲解后,我觉得有必要写一些文字来介绍书中的观点。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是只扮演着一种身份的人,医生或者患者,所以经常会听到关于西医与中医或养生之争。看完或听完这本书以后,我想大家应该有机会能心平气和坐下来做一些求同存异的探讨。
(一)一个狗血但真实的故事
30岁出头的大卫刚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因为关于脑前额叶皮层功能的研究而轰动一时,成为美国精神病学界冉冉升起的新星,是不折不扣的脑科学专家。但他对需要与病人接触的诊疗工作并不感兴趣,平时在医院过道上,他会可以躲避病人的眼神。他想做的是研究大脑,撰写论文,在学术研讨会上演讲,从而为科学进步做贡献。
但这一切因为一个他自己设计的实验而改变
跟平时一样,他和搭档设计了一套脑力测试实验题,招募实验人员参与测试,借此进行大脑相关活动的研究。那天,参加测试的学生没有准点来,他自告奋勇躺进扫描仪测试。按照预定的程序,大脑扫描完成后,机器上会传来测试题,可是他等了很久,都没有题目出现。搭档用对讲机说,遇到了点问题,需要重新扫描。第二次扫描结束,测试题依然没有出现。后来,搭档匆匆跑过来对他说:“实验不能进行下去了,你脑子里有东西”。他的脑部图像上有一个核桃大小的球状肿瘤。
这个场景相信大家无数次听说过或者就发生在身边,某个人只是例行单位体检或只是因为一点小毛病去医院做检查,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类似于晴天霹雳。
当这件事发生的时候,他第一时间面对的不是病痛的折磨,却是身份的转换,以前他的那些医生同事仿佛第一时间跟他划清了界限,在同事的眼里他的身份变成了病人,他们之间的对话变成了医生对病人的细致询问,而不是科学探讨。当他们在聚会上相遇时同事会躲闪他的目光,仿佛他不该来参加这个聚会。
如果只是普通的癌症患者,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觉得生活已经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死亡的气味越来越强烈,求生的欲望越来越低落。但是作为一名脑科学专家,他的专业和所处的环境很好的帮助了他,让他能积极地看医生,查看各种医疗文献,权衡各种治疗手段的利弊,最终决定动手术。
相信这也是大部分普通癌症患者的选择,找专业的医院、最好的医生,做方案,手术。虽然大部分人的选择相同,为什么手术后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呢?
不得不说这最终取决于个人的想法是积极还是消极。
在查阅大量文献的过程中,他发现了逃生统计学的秘密。什么是逃生统计学?他发现的秘密又是什么呢?我们在下一篇中再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