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接触吴伯凡老师推荐的一本书《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是一个心理学家弗兰克被关在集中营里,他的全家都被惨遭杀害,只有他和一百多狱友幸存了下来。他把集中营的遇难者场景作为学术研究的样本,还在离开集中营之后没有及时逃离,而用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帮助那些幸存者缓解了出狱之后的压力,顺利进入正常的生活,并且用了九天的时间一口气写出了这本经典之作,之所以是经典之作,是它从此揭开了心理学发展的另一个角落———意义疗法。
所谓意义疗法就是给处在痛苦中的人找到一个生命的意义。有一次,一个患有严重抑郁症的老头找到弗兰克,说两年了,他还是无法接受妻子去世的事实。这个老先生爱他的老婆胜过世间的一切。遇到这种情况,一般人会怎么开导他?鼓励让他要振作吗?这对消减老头的痛苦可能并没啥用。看看弗兰克是怎么做的。他问这位老先生,如果你先于太太去世了,那你的太太会怎么样?老先生说,啊,那她怎么受得了!弗兰克马上说,对呀,虽然你现在很痛苦,但是你是在替她受苦。这位老先生立马释然了很多,因为他的痛苦变成了对妻子的奉献。弗兰克帮他找到了这件事的意义,一旦找到意义,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
如果不是弗兰克的这段经历,恐怕心理学界还不会发现会有这种疗法,尤其是在集中营,人们除了在乎生死,其他都是小事,刚才还在身边一起谈话的狱友,在几分钟以后被狱卒带到毒气室杀死,拉到几百米外的焚尸炉化为灰烬,每天只能吃上一片面包,还要干重体力的活,如果受伤或者体力不支精神状态欠佳,行动速度稍微慢一点,不小心被狱卒发觉就会送到毒气室,或者遭受无缘无故的毒打,生命随时被剥夺。弗兰克除了经受非人的折磨,还把这一幕幕做出解读,为后人提供了活生生研究案例。
人在长期经受高压之下,大脑神经高度紧张,即便是把他放到正常环境,也不会像正常人一样生活,需要有人帮助他缓解神经的压力,就像胀大的气球,想让它和别的同类一样被放在同样的空间,就必须经过泄压的过程,靠自己是很难痊愈恢复的。从集中营走出来幸存者一般都产生了极强的报复性心理,比如,遇到庄稼就故意踩上几脚,嘴里还不停的大骂:踩到你几苗麦子算得了什么,老子差点死了,你们知道吗?像这类无缘无故的发泄成了这群走出集中营人的普遍特征,需要有真正懂他的人才能理解帮助他们,弗兰克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面曾经有一个关押了几十年的嫌疑犯,当他听说自己即将刑满释放就冲动着想再次犯罪,继续被关押。被劝阻之后才最终走出监狱,在外人看来监狱是没有自由的,能尽早出来获得正常生活才是他们想要的,但对于已经习惯了监狱生活的人来说却很犹豫,将如何安置自己的后半生的生活已经没有了信心,留在监狱也许是不错的选择,研究分析这种症状就是斯德哥尔默症后群,是不是有点“犯贱”呢!
发现生命的意义弗兰克介绍了三种方式:一是从事某种事业,取得成功,用追逐成就寻找生命的意义;二是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即便是面对不可改变的厄运,就像文中提起的,这位老人认为自己是在替老伴受苦,确定了生命的意义;三是去爱一个人,甚至对她的爱超越爱她的肉体,无论是健在还是逝去,享受爱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