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推动思维的进化
第二章讲述如何改变推动思维的进化,使之从保守僵化的思维转变为灵活而有弹性的思维。不同的思维对应不同的心智模式,思维的转变意味着心智模式的转变。
如果把人比作一部复杂的机器,把型号看做这部机器输出的结果的话,心智模式就是驱动机器的底层程序。人要活得持续的发展,不仅需要行为的改变,还离不开心智模式的有效运转。
怎样理解心智模式呢?古希腊哲学家艾比克泰德有句名言: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被他们关于事物的意见困扰。意思是说,一件事会怎样影响我们,并不取决于这件事本身是什么样的,而取决于我们是怎么看待它的。
不同心智模式的人看待事情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点像“情绪ABC理论”,对事情的解释C往往取决于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和解释B,不同的B(心智模式)导致不同的C(结果)。
由此可以得出,所谓心智模式,就是我们头脑中惯有的组织和加工世界的方式。心智模式会塑造我们的经验,影响我们的情绪,进而引发有效的行动,如果拥有良好的心智模式但无法做出有效的行动的话,就算感觉再好,那也只是一种自我安慰和自我欺骗。
接下来再说说心智模式的分类:成长型心智模式和防御型心智模式。一种属于积极的,另一种属于消极的。人们最初的安全感来源人际关系,尤其是早期与母亲的依恋关系,如果得到母亲的接纳与肯定就有大概率发展为成长性心智模式,反之就会发展为防御性心智模式。因为得到母亲称赞的小孩在探索世界的时候是自主自发的,而非只是为了应对来自外来的威胁。但所幸的是,随着世界的变化,每个人经验的增长,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从本身是防御性心智模式转变为成长型心智模式。
防御型心智模式又可以分为三种: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和绝对化思维。
僵固型思维是说很多人认为自身的能力是固化不能进步的,遇到能力之外无法解决的事情就消极应对,而不会进一步的思考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问题。这种人往往很自我,觉得“我很强”,不会虚心接纳别人的意见,在做事情的时候总想着证明自己。殊不知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重要,你怎么跟世界互动才重要。
应该思维的人头脑中有一个固定的规则,如果真实的世界不符合这个规则时会表现出怨恨、愤怒、焦虑或者沮丧。而应该思维分为两种:对世界和他人的应该思维,对自己的应该思维。前一种不能容忍现实和愿望不一致,例如很多孩子所做的事情不是自己母亲认为那样的,这些母亲就会焦虑或者干扰;同事对自己的态度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样就流露出焦虑和沮丧。其实,只有区分愿望和现实,才能解决应该思维带来的困扰,这也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后一种对自己的应该思维,人们总觉得自己应该做成什么、实现社会上或人们强加的某种目标,其实很多人的焦虑就来源于此,他们觉得自己在某个年龄阶段就必须成为这个阶段该成为的人,颓废过后就必须加倍努力,买了很多书,办了健身卡,但这些都属于模仿别人,而没有考虑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拥有应该思维的人,总是不断的从外界寻找如何才能被别人喜欢,妄图创造一个别人眼中理想的自我。只有找回自己的感觉,能够意识到外在的规则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并作出自己的选择。
最后一个典型的防御型心智模式就是绝对化思维。当人们遇到某种伤害的时候,就会把伤害放大,越来越感到痛苦,到最后甚至否定自己、否定身边的一切。绝对化思维有三个特点:永久化、普遍化、人格化。永久化是时间维度的,例如夫妻吵架常说的“你总是这样,总是那样”,在时间上扩展到永久。普遍化是空间维度的,例如一个女生受到前男友的伤害,就觉得世界上所有男生都不靠谱。另外一种是人格化,就是把不好的事情总要归咎于特定的人,这有点像人类追求的确定性,任何错误总要有个对其负责的人,如果找不到这个人就怪罪到自己身上,最常见的就是凡事以为都是自己的错。
以上这三个防御型思维,其实是有关联的,例如父母夸他的孩子,可能会让固化自身的能力,形成僵固型思维,然后孩子觉得自己应该表现得聪明,否则就没有人喜欢我,这属于应该思维,但如果孩子在考试中失败,那他可能会觉得质疑自己,觉得自己没用,这就是绝对化思维。
接下来再谈谈创造性思维,它的目标就是找到持续行动的张力。首先,要行动起来需要一个目标,但有目标还不够,因为一旦目标实现了,行动也就结束了,只有持续行动才符合创造性思维的宗旨,这本书给出的方案是:爱。这不难理解,只有热爱的、想要实现的才能给持续行动带来动力。
但我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系统性进步”, 说的是具体可行的目标不能实现我们的目的,一方面成功者和失败者有着相同的目标,只不过一个实现了一个没实现,另一方面目标只能带来暂时的改变,达成目标后很容易恢复原状,最后实现目标可能归咎于运气,与努力和方法没什么关系。这时候就需要建立自己的“进步系统”,忘记目标,专注于实现目标的方法上,比如SMART工作法,GTD,四象限法则,番茄工作法、GREEN管理法等等,通过方法的迭代,反复执行、反馈、调整、重复,反复试验,将目标转化为标准,专注于“如何”,而不是“什么”。这可能适合一开始还没“爱”上要做的这件事的人。
与创造性思维相对的还有一个,那就是解决问题思维,这个思维是以现实来思考目标,考虑现有的环境是否满足目标的实现,再想接下来的动作,这就陷入“有条件就上,没条件就不上”的困境中。
作者还谈到有了持续行动的张力还不够,最终还需要把它变为行动才能有效执行。这就跟我上面所说的“系统性进步”类似,只不过“系统性进步”只是身法,书中谈到的“控制的两分法”才是支持行动的心法。具体说的就是:努力控制我们能控制的事情,而不要妄图控制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这也是斯多葛学派的思想。
那什么是我们能控制的呢?如果是健身这件事,早起、散步、控制饮食这些就属于能控制的,所以这个方法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思考哪些能控制,哪些控制不了。把能控制的作成计划,努力把它做好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身法。
最后,当我们找到创造性思维的张力和行动力之后,还需要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回到事情的本源,注重当下真实的、正在发生的、近的事情,这就是所谓的“正念思维”。因为不管做什么事情,与其想一些天马行空的事情,浪费时间,还不如关注现在,关心身边的人和事,想想现在遇到哪些问题要解决,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有三个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掌握近的思维方式。
1、用描述性语言,而不用评价性语言。
2、问具体问题,而不是抽象问题。
3、关注现在能做的,而不是关注事情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