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一本书的分类/第七章透视一本书)
书要越读越薄,但有的书,不应薄的只剩下几句话,或依稀印象。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书,都应该花时间去读,去渐进深入,去实践本文中作者提出的阅读层次的四个方面,并在分析阅读时掌握作者一次次掰开了揉碎了讲的“四个阅读规则”。
阅读与写作是一体两面,作者与读者也是围绕一本书进行对话的。作者建立骨架,添加血肉,使之丰满有生命力,读者发现骨架,找出纲要区隔,排出重点秩序,让读书活动涉取自身需要的营养,一个好的作品,可以血肉匀称、骨架丰满,让你看到关节,你一旦建立起对一本书如此印象,你的“解剖”技艺就圆满了。有规则的阅读行为日复一日地训练与复习,直至变成你“第二天性”,无需下意识去执行,那你就会受益无穷,就象学会开车技术一样,你可以自由畅行,而不觉得开车是件苦差事。
反观自己的阅读经历,也是烦恼无数,较少的阅读时间,而看过了也很容易忘,为己所用的极少,存在极大浪费现象,也看过很多大神们的干货,似乎只有蜻蜓点水的功效,对应本书作者提出的阅读分析,阅读规则,看来,还是得建立一套细致系统的阅读规程,有意识地去训练,才可以看到功效,达成所望!
在无数需要阅读的读本中,学会在有限有时间内选择你最需要的,然后在无限的时间里萃取你有益的,让它们存放有序,提取容易,加工有样。
书籍分类有多重要,是脱离我阅读概念的,我只是任兴趣,随机选择可读之物,拿起书也没有这个认识,在作者强调之下,强加了这个意识在程序中,依葫芦画瓢去按要点去分类判断,虽然目前还是懵懂阶段,尚未体会如此的优势,先做起来再说。
在阅读初期,通过书名、副标题、序、目录、摘要、索引作检视阅读,去明确书本的类别,把论说类的书作实用性与理论性的区分,如同不同类型的老师有着不同的教授风格、教学特长、拆解方式,作为读者,就作到胸中有数,秉持对应学习态度与交流方式,同频共振的效果就会加大。
在你完成规则1——明确书本分类后的阅读心态,养成阅读时“提问”与“回答”的习惯,在关键节点寻找答案的习惯时,还要依照规则2,去学会用一句话概述整本书在“干什么”,规则3,去列出重点篇章、结构顺序、整体架构,在此环节,除了透视书本整体和部分的结构与纲要,并建立各部分的有效逻辑联接外,你还要尝试在书本适当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笔记——是结构笔记?是概念笔记?是辩证笔记?那就看你处于阅读目标的哪个阶段了。以上种种完毕后,你如果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看清书本骨架的最后目的,理清本书的整体精神,你就领会了作者写书的最终意图,那这本书就算读完了。如果更上一层楼的话,你从所读书本中,提取出哪些利于你思想与行为完善的建议并付诸实施,那阅读的活动就更加完美了。你离蜕变成蝶的时候也不远了。
任重道远,努力前行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记:这是《如何阅读一本书》的第七章内容读后笔记,在群里同读者反映,很多人之前阅读此书时已经止步于第7章了,本书的生涩程度,也是带给自己的一个最大体会,常常有“逗留”与“倒退”“反复”的阅读现象出现,常有阅读不畅,但在丽芳老师带读下,倡导下,很多人在坚持阅读坚持打卡坚持画图。很高兴今天跨过了路上的第1个坎。